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两会声音|如何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代表建议完善相关立法

发布时间:2024-01-25 10:00:36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俞凯

上海市人大代表、自然堂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博士。受访者供图

1月24日,记者获悉,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一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上海市人大代表、自然堂集团公共事务总经理陈娟玲,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的建议》。该议案基于国家及上海市的战略方针,结合如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建议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陈娟玲表示,中小学生在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缺乏对于自身心理状态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目前,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干预仍存在一定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政府、社会方面也缺乏更为系统的政策、制度支持及完善的协同机制。对于家庭而言,现在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部分家长未能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份议案中,陈娟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培育,完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针对教师的培训,不仅要从小学、中学着手,更要从幼儿园抓起。卫生健康教师需要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情绪疏导、谈话沟通等专业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过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及奖励机制,激励教师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关心教职员工在教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给予心理支持。组织形式适宜的教师活动,协助教师调整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开设有温度的心理健康课程。要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完善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建议将课程也纳入小学、初中、高中升学考试范畴。定期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回应学生关切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全面铺设心理辅导岗位。与上海市各大医院及学校所在社区合作,在小学及中学招聘至少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长期心理咨询顾问,全面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招募获得专业培训上岗证的心理咨询师作为志愿者队伍,开展线上咨询,或联合医院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及辅导服务。

二是完善心理健康立法,推进特需学生关爱机制。

修订心理健康相关法规。修改上海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教育、人社、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形成多方协作机制,共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卫健委妇幼保健所要做好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并通过立法将其纳入家庭医生上门医疗服务内容,家庭医生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心理相关专业经验的全科医生担任。

开设特需学生“特色班级”。设立关爱学生特色班,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质,通过外部干预,慢慢适应,再转至普通班级。同时,在高校内增设心理相关专业的系别,并开设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课程,已开设相关课程的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课程质量。

建立局校联动、家校合力的关爱机制。以奉贤区教育局创新实施“新成长关爱教育计划”为例,搭建新成长学校,探索区域特需学生关爱教育机制,开展重点学生建档立卡、居家学生送教上门、家校合力新成长营、新成长家长沙龙等四大项目,切实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三是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增加科普宣传传播渠道。

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意识。在社区及企事业机关内部,将心理专业课程纳入职工学习的专业内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家长认知。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面向家长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

鼓励家庭建立沟通机制。向家长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确保家长与孩子保持良好、规律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业、生活中的困扰和压力,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解决孩子遇到的身心问题,保持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扩大科普宣传面,提升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中考和高考等重要时间节点及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利用抖音、小红书等线上新型媒体矩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借助直播等形式规范开展科普宣传,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设24小时心理辅导热线,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家长群体范围内的传播影响力。(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