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 | 孩子的抽动症竟与父母的情绪有关
发布时间:2024-01-08 08:4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段锦矿当着10岁男孩潇潇的面,儿科医生没有直接说出诊断,而是叫孩子爸爸李明凑近一点儿,在纸上写下“抽动症”三个字。
李明一下慌了神:一向乖巧可爱的儿子怎么会得这种怪病?
李明是家里最先发现潇潇异常的人。
最初,他注意到潇潇经常耸鼻子、眨眼睛和清嗓子,以为是过敏性鼻炎的症状。然而,潇潇很快又出现咧嘴、仰脖子的奇怪动作,李明开始感到不安。他多次提醒潇潇注意,但是无济于事。
渐渐地,不由自主地挤眉弄眼、耸肩、乱扭脖子这些动作变成一套固定仪式,潇潇好像非要做完才能放松下来。
平时,潇潇很喜欢玩电脑游戏,玩得起劲儿时,眼睛眨得更厉害。李明经常在一旁提醒,并禁止他使用电脑。然而,潇潇的抽动症状越压抑越严重,甚至开始发脾气、骂脏话。
无奈之下,李明只好带潇潇去看医生。医生诊断为抽动症,并告诉他抽动症和情绪心理因素存在很大关系。
那段时间,李明刚好读到一位家长分享的心路历程,其中讲到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抽动症的影响。李明开始怀疑,自己的情绪可能也以某种方式传递给了儿子,决定找一位心理咨询师谈谈。
被掩盖的抑郁
龚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听完李明的怀疑后,她说:“看来你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你的情绪与儿子的抽动症有关。我建议,我们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如果孩子需要单独做咨询,我可以介绍其他咨询师。”
李明爽快地同意了。
在这里,龚梅遵循的是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原则,即“谁痛苦谁改变”。所以,她和李明达成一个共识:此次咨询的工作对象是李明,而非其儿子潇潇。
龚梅在对话中传递出的温暖和关注,让李明的紧张感减轻许多。他暂时将注意力从儿子转回到自己身上,开始向咨询师述说自己最近的感受。
李明:“半年前,我得过一次肺炎,之后就感觉身体状态差了很多,经常心慌气短。我很容易疲惫,有时吃完晚饭就在沙发上打瞌睡。但是,晚上又睡不好,最近早上4点多就会醒。醒了以后在床上辗转反侧,莫名心烦,再也睡不着了。食欲也很差。”
龚梅:“根据你描述的情况,疲倦、早醒和食欲不振等躯体表现很有可能是抑郁情绪所引起的。你可以考虑去医院的精神科进行更详细的检查,让医生评估是否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接下来,我想继续了解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
李明:“我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今年,我教的是高三重点班,刚刚才结束一模考试。我还在学校担任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杂事很多,面临来自领导和同事的压力。”
龚梅:“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一方面,你描述的事情让你很有压力;另一方面,你在述说的时候却面带微笑。”
听到这句话,李明的笑容逐渐消失,开始流泪:“其实,我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
在收集基本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咨询师敏锐地注意到李明的一个典型特征—情绪隔离。通过向李明反馈这一点,促使他的情绪得以表达和释放。李明在咨询室里哭了一场,感到轻松许多。当天,他的胃口就改善了。
接下来,龚梅问李明最近几年是否经历了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原来,大约两年前,李明的父亲突然病逝。因为事发突然,李明毫无准备,赶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
这一事件对全家人造成了巨大冲击。潇潇跟着父母坐飞机赶回老家参加丧事,也受到很大影响,乘坐飞机时出现晕机和呕吐,之后甚至连乘坐电梯也感到害怕。
从表面上看,李明已经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恢复过来,但他变得更加焦虑。
有时候,他在乘坐飞机时会额外购买航空保险。更重要的是,自从父亲去世后,他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儿子身上。
李明开始特别关注潇潇的身体健康,担心玩电脑会伤害眼睛,担忧坐姿不良会影响脊椎发育,等等。
然而,这些关注和担心逐渐转化为对潇潇的控制。李明盯着潇潇的一举一动,并频繁提醒他改正,甚至亲自调整他的坐姿。
通过咨询,李明意识到,自己是通过对儿子的过分关注来淡化自己与父亲分离的痛苦,其实,丧父之痛还藏在内心深处。然而,这种分散痛苦的做法却让潇潇不堪重负,最后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抽动症。
在此基础上,龚梅帮助李明处理丧失和分离,逐步触碰和表达那些无助、脆弱以及被抛弃的愤怒。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修复过程。
揭示带来改变
咨询师用的是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咨询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对潜意识的揭示会带来改变。
事实也确实如此。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后,李明开始试着改变自己与潇潇的相处模式。
首先,他调整了自己的认知,认识到潇潇的抽动症状并不可怕。许多人都有一些小动作,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他还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也有耸鼻子的动作,但成年后自然就消失了。
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李明让潇潇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在他独处时,李明不再去打扰他,也不去强迫他端正坐姿,潇潇的身体反而放松了。
焦虑减轻后,李明不再监控潇潇,同时,整个家庭也减少了对潇潇的限制。
李明告诉潇潇喝可乐不会致癌,也不再阻止他玩电脑。爸爸的变化让潇潇感到开心,还自豪地跟同学说:“我家不禁网,父母对我的教育比较宽松,但我知道该怎么控制自己。”
此外,李明还加强了跟妻子的交流,重新营造属于夫妻二人的空间,一起看喜欢的综艺、电影等。夫妻俩减少对孩子的关注,潇潇得以向外发展。潇潇结识了新朋友,认识了火车迷和《猫武士》迷,还参加了网友见面会。
整个家庭的氛围变得温暖和放松。在李明接受咨询两个月后,潇潇的抽动症状减轻了。
李明的情绪也改善很多,一直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
这段经历对李明来说刻骨铭心。从一开始的惊慌失措到后来的慢慢理解,再到后来克服自己的焦虑和抑郁,鼓励潇潇发挥自主性……是一次破茧成蝶的成长。
现在,潇潇开始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李明有时不放心,会远远跟着。但他知道,父母该适当放手了,儿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婚姻与家庭》杂志特约供稿 段锦矿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专家学者齐聚蓉城 “心声态”健康生活与疗愈文化大会启幕2024-05-21
大咖公开课丨祝卓宏:自我觉察,正念养育2024-05-21
亲密关系 | 7种迹象,让你识破心理操控2024-05-20
第二届国际心理咨询与治疗高峰会:探讨精神分析等三大流派整合2024-05-20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心理治疗学院成立 打造人才培养孵化平台2024-05-20
复旦AI+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成立 探索赋能方法和应用场景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