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焦虑“黑洞” 中国青年群体掀起治愈系文化风潮
发布时间:2024-01-19 08:4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潘泽泉原题:青年群体为何流行治愈系文化
【摘要】焦虑成为现代人常见的心理状态。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矛盾性,引发人们的失落感、不安全感、恐惧感、孤独感和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感,催生了精神内耗。与此同时,网络平台日益扩大的“网晒”文化与自媒体的焦虑贩卖导致焦虑传播链条延伸。面对焦虑“黑洞”,年轻人没有选择逃避,人们通过希塔疗愈、色彩疗愈、水晶疗愈、塔罗疗愈、艺术疗愈等各种手段,进行自我治愈。治愈文化的出现,是人们面对焦虑采取的一种自我治愈行为,是一种新型符号化表意实践。
【关键词】焦虑 治愈 文化青年 【中图分类号】D430 【文献标识码】A
内卷、焦虑与治愈文化涌现
“内卷”指外部条件约束下的内部精细化、过密化发展,以及自我重复与内部懈怠和自我消耗。在“内卷”“996”“效率”等标签填满的现代生活里,或是为了逃避内心的虚无、孤独和空虚,或是为了压抑对现实的不满、对自己的失望情绪,或是为了应对那些来自内心深处对于意义追寻、自由和自我发展的追问,焦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症候和社会心态,或为子女教育和健康成长焦虑,或为学业和升学焦虑,或为就业和职业生涯焦虑,或为婚姻冲突和家庭矛盾焦虑,或为失调的人际关系焦虑,或为爱情和生育焦虑。精神焦虑患者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失调、失眠、睡眠不足、人际关系紧张等。
焦虑是现代性的后果,也是现代性的动力,正在成为现代性症候,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代性不仅是一场社会文化的转变,也是现代人的认知和期待心理、价值、态度与行为基调,还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现代性既是历史的、文化的,也是精神的,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也是一种精神指向和态度。伴随社会转型与现代化推进,现代性充满了不确定性、矛盾性,现代性追求的理性化、技术化催生了相应的精神危机。在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看来,现代性带来的身份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现代社会大众心理世界的不安、自我认同危机加剧、日常生活复杂多变、自我反思增长、高度组织化和理性化正在不断孕育和催生“神经性焦虑”“存在性焦虑”“发展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如今在社交或网络搜索平台,如果搜索身心疗愈或治愈,就会发现这个领域俨然是个“大江湖”,“门派”林立,希塔疗愈、色彩疗愈、水晶疗愈、塔罗疗愈、瑜伽疗愈、森林疗愈、冥想疗愈等各种能量疗愈应有尽有,甚至有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上购买“情绪”。治愈文化的出现,是人们面对焦虑采取的一种自我治愈行为,是一种新型符号化表意实践和文化现象。
精神内耗与焦虑“黑洞”
内卷引发的过密内部竞争,导致个体在激烈竞争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一些人感受到失落感、不安全感、恐惧感、孤独感和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感,过分关注别人的成功、荣誉和进步,忽略现实生活,焦虑消耗自己的情绪,愈发难以摆脱焦虑,表现出摆烂、躺平、逃避、自怨自艾、自卑与自我攻击,陷入一种精神内耗,呈现出一种消极焦虑状态。
“丧”“佛系”等文化的出现是青年焦虑和压力不断强化的结果,是现代年轻人面对焦虑自我逃避的一种方式。“丧”“佛系”等文化是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沮丧情绪所形成的一种消极或颓丧文化现象,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也是一种引发深层次焦虑的催化剂。一些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戏谑、自我讽刺的方式,直白地表达着对现实情况的感受。“丧”“佛系”等文化反映了当前一些青年的精神特质、态度观念和情绪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变化。
网络平台出现的“网晒”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网络文化症候、符号化表意实践和炫耀性网络行为,体现着从概念到流行话语的青年文化建构与流变。“网晒”文化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社会比较,“网晒”文化背后折射的炫耀行为,会引发不同群体的社会比较,当比较之后发现自身在价值和能力等方面与炫耀者有较大的差距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非理性情绪。为了平衡内心的焦虑、紧张与恐慌,个人会同样选择“网晒”方式来寻求精神安慰、情感补偿与情感满足,而这种“网晒”行为往往又会带来更大范围的群体性焦虑,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网络平台日益扩大的“网晒”文化正在不断催生焦虑升级,使得焦虑传播链条不断延伸。微信、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QQ等是“网晒”文化和实现各种心理满足的重要载体和网络平台。一些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不同兴趣爱好的用户群体,在自我呈现、寻求关注、渴望赞美的情感驱动下,倾向于通过“网晒”,将网络社交变成一种目的性、功利性、炫耀性的社交行为,实现个人形象整饰,完成自我营销,强化身份认同。然而,“网晒”行为容易成为焦虑的催化剂,个人一旦迷失在“网晒”盛宴和炫耀情绪中,就容易陷入身份焦虑而迷失自己。总之,“网晒”盛宴和“网晒”文化不仅制造焦虑,也再生产焦虑,个人因为焦虑而“网晒”,其“网晒”行为又会成为自己社交圈层内一部分人的焦虑来源,焦虑便不断升级和强化。
自媒体贩卖焦虑与焦虑“黑洞”。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的延伸和网络群体的不断扩大,微信、QQ、网络社区等网络社交平台成为意见领袖的门槛,并变得越来越低。一些自媒体通过视频、图片、个人成功经历事件营销等各种宣传方式,强化人们的焦虑感,达到提升关注度、增加流量赚取金钱、实现利益增值等目的。一些自媒体发挥着焦虑放大镜的作用,定时定点地给用户持续注入焦虑,通过撒下各种焦虑因子,不断强化其焦虑体验,激发其内心的焦虑情绪。在网络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一些人正在陷入一场又一场精心炮制的焦虑“黑洞”里。
治愈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疗愈技术
面对焦虑“黑洞”,年轻人没有选择逃避,他们不“躺平”,不“丧”不“佛系”,而是选择勇敢面对,从而催生出新型治愈文化。治愈文化的表现形式、疗愈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物理能量学、医学心理学与东方禅修技术的治愈方法。依托希塔疗愈、灵气疗愈等疗愈技术,通过冥想疗愈技术、情绪释放疗法和能量疗愈工具,改变自我潜意识信念系统,寻求自我超验,从而缓解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问题。例如,希塔疗愈是一种借助于冥想和呼吸练习为基础的的疗愈方式,旨在通过专注于呼吸、想象和感受来放松身心,促进内心的平静和平衡,释放身体情绪。
二是基于自然主义、自然疗法和物理能量学的治愈方法,依托色彩疗愈、水晶疗愈、塔罗疗愈等疗愈技术,通过色彩、水晶、塔罗牌等自然力量,认识内心需要和情感,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与希塔疗愈、冥想疗愈的基于潜意识治愈不同,色彩疗愈、水晶疗愈、塔罗疗愈则借助于自然力量的物理能量场来实现自然主义疗愈。例如,色彩疗愈提出色彩的物理能量能改善人们生活状态,调节人的情绪,净化和治疗人的心灵,通过一种源自于自然的力量,启发自我,提升体内免疫力,净化心灵,提升生命品质等。水晶疗愈通过晶体物理能量平衡治疗人及其能量系统,通过正能量和愈合能量流入人体,从而吸收负能量。塔罗牌疗愈通过某种象征意义和能量探索内心深处的情感和问题,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感,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帮助人们积极调整心态,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近年来塔罗牌获得一些年轻人的青睐,成为社交场合必不可少的谈资之一。在一些年轻人眼中,塔罗牌不同于迷信,而更像是一种正向的心理疗愈,在面对焦虑或者迷茫的情绪时靠其获得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三是基于存在主义体验等疗法,通过“软物依恋”心理、投射和移情、具象化表现,依托Jellycat(英国玩具品牌邦尼兔)、毛绒笔记本、“捏捏解压本”“按动解压笔”等消除不安、恐惧和焦虑,抚慰心灵,实现情感依恋,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Jellycat为代表的陪伴型毛绒玩具,成为年轻人缓解焦虑的“安抚神器”,人们通过赋予“安抚神器”心情和故事,建立一种能引发广泛共鸣的精神寄托,达到治疗焦虑的效果。从星黛露和玲娜贝儿,到备受喜爱的Jellycat,这些毛绒玩具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品牌,但在年轻人群体中却共享着相似的标签——治愈心灵的精神伙伴,成为年轻人心灵陪伴的“情感代糖”。
四是通过日常生活泛娱乐化,依托购买情绪产品,实现情绪价值的满足,进而消除焦虑。今天,当“拒绝内耗”成为年轻人的生活理念,情绪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例如,有些年轻人在网络上求购“转运锦鲤”临时祈求好运,也有些年轻人订购晚安短信感受陌生人的温馨问候,还有些年轻人购买“云监工”,专门雇人来提醒自己学习、上进,甚至还有些年轻人雇人骂醒自己的“恋爱脑”,各种新型精神疗愈文化涌现。事实上,这些表面看起来毫无逻辑的虚拟服务,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对于情绪价值的强烈需要,成为人们缓解焦虑、愉悦自我、加油充电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五是通过多元艺术化生活,依托音乐、绘画、创作、运动等疗愈技术,注重艺术生活与内在价值,发掘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道路,治愈和滋养心灵。当前,一些年轻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启夜生活模式,“夜校风”正在席卷各大城市。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在“夜校”里寻找精神远方,乐器课、舞蹈课、书法课、手艺课、戏剧鉴赏课……各类艺术课程常常座无虚席,有的课程甚至一分钟内便被抢光。年轻人通过解构并重写生活叙事,重燃对生活的热情,经由艺术美学消除释放工作中的压力、消除焦虑。
当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忙碌、压力、计划、思虑,由此引发了焦虑、抑郁、失眠等各种情绪和生理问题,一些人总是在思考过去的错误、应付眼前的事情、计划未来的蓝图,却忽略了对当下生活的体验,我们需要关注自我的信念、愿望和目标,发掘自我的能力和优势、关注生活本身和集体价值,这样,我们才能从身体、心理和精神真正治愈自己。(人民论坛网 潘泽泉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社会学研究”(项目编号:20&ZD149)与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社会治理转型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ASH0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潘泽泉:《虚拟偶像背后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心态》,《人民论坛》,2023年第6期。
②付茜茜:《从“内卷”到“躺平”:现代性焦虑与青年亚文化审思》,《青年探索》,2022年第2期。
③倪素香、叶香:《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卷化及重构》,《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10期。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⑤陈胜前:《当代视角下的内卷化及其价值》,《人民论坛》,2021年第Z1期。
⑥潘泽泉:《网络“陌生人社交”的心理性与本质》,《人民论坛》2020年第11期。
⑦De Botton A. Status anxiety. Vintage, 2008.
大学生“向上社交”:功利工具还是成长利器2024-01-25
两会声音|如何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代表建议完善相关立法2024-01-25
袁音委员:三方面着手 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服务体系2024-01-25
多名北京市人大代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建议心理服务多元化2024-01-25
聊天陪伴型人工智能软件受热捧 心理医生:不能代替专业心理咨询2024-01-25
心理公开课丨职工心理健康科普: 警惕职场中的PUA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