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曹卫东:以体强心 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4-01-23 16:44:2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苏向东中国网心理中国1月23日讯(记者 苏向东) 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带来了一份《以体强心,培养首都新时代强国少年——降低首都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风险》的提案。
曹卫东表示,近年来,在北京市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首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明显好转,不及格率从2016年的9.3%下降到2021年的1.6%,优良率从2016年的41.6%上升到2021年74.5%,高于全国38.6%的平均水平。但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包括孤独感、抑郁表现等。守护首都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为此,曹卫东提出三方面建议。
“四措并举”加强运动的预防作用。一是支持北京体育大学等科研院所与北京地区重点及定点帮扶中小学共建运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与示范基地,组织开展调查和常态化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掌握首都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风险和体育活动现状,为动态追踪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奠定基础。二是将中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作为心理危机风险的监测指标,纳入到中小学日常心理健康监测工作中,建立“一生一策”和“体育+心理”个人档案,打造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北京样板”。三是全方位普及传播科学理念,积极开展“开学第一跑”“心理健康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持续扩大体育运动促进首都中小学生健康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四是探索数字技术在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评估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小学生的运动行为的科学管理和监测,实现对心理健康的有效保障。
“三管齐下”增强运动的干预效果。一是建立科学系统的分级管理制度,对筛查出存在心理问题苗头而尚未形成严重症状的青少年,尽早提供适当的体育运动干预并长期追踪;对筛查出的高危个体,除了运动干预之外,进一步提供专业的就诊和转诊指导,防止出现极端行为。二是打造体育运动促进特殊学生(如自闭症、智力障碍等)心理健康研究与示范基地,以科研带动体育运动辅助心理障碍干预的应用实践。三是借助功能核磁、脑电、近红外等技术手段仪器设备,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探讨体育运动产生心理效益的神经生理机制,研发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运动方案。
“双轮驱动”构建运动促进心理健康新模式。曹卫东建议,一方面加大力度推进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与融合,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培训,提升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解与认识,利用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责任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体育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整合科研资源,针对“体育运动助力首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这一命题开展研究,加强中小学生锻炼行为促进的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运动促进心理健康工作方案,构建运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首都模式。
抑郁并非年轻人专属,哪类老年人容易患抑郁症?2024-01-23
首届杭州市青少年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公益项目大赛举办2024-01-23
两会声音|李长洪代表:统一中小学生测评量表 打造心理健康平台2024-01-23
两会声音 | 许红伟: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2024-01-23
医疗机构入校园 构建“医教结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2024-01-23
针对社交回避人群 心理治疗师:尝试这样建立支持性网络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