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医疗机构入校园 构建“医教结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发布时间:2024-01-23 10:04:02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金丹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不仅涉及到身体发育,还涉及到心理发展。在此期间,青少年又会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如学业、社交关系、自我认同等。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1月22日,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赵延坤就如何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建议。

辽宁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2021年5月,中国首个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带领团队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该项报告抽取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五个省份样本,约74000名儿童青少年中包含辽宁省,表明当前辽宁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仍面临严峻挑战。

赵延坤认为,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仅限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数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师并非专职教师,即使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配备,随着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工作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学校配备的心理咨询师主要工作集中在疏导和预防为主,对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识别筛查尚显不足,尤其是在干预治疗方面缺乏专业能力。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常态化学习与培训,对顺应新时代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预判与解决能力欠缺。

将医疗卫生机构引入校园,发挥其专业力量

基于以上原因,赵延坤建议,要充分整合资源,以片区为单位做好医疗卫生机构与学校的对接合作,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力量,构建“医教结合”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首先,要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状态诊断、评估和干预过程中的专业作用,对在校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在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教育和医疗部门应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原则,即学校在前,以教育、预防为主,医疗在后,以干预、治疗为主。

其次,医疗卫生机构为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助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建设。赵延坤建议医疗卫生机构定期选派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专业心理知识培训和心理咨询技术指导,并提供学校心理教师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见习学习的机会,以提升学校教师识别精神疾病、开展心理干预的专业水平,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和专业化发展。

最后,推动远程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心理服务网络。心理疾病有别于普通躯体疾病,涉及到长期的康复过程,包括定期随访复诊、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恢复及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心关爱等,需要聚集教育、医疗等多方力量,助力未成年人心理疾病的康复。建议医疗卫生机构与学校建立常态化、长期化沟通机制,能够运用网络平台、自媒体等“互联网+”的方式,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线上、线下、转介通道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心理援助服务,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针对已经存在精神疾病问题的青少年,专业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学校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建立绿色转诊通道。(沈阳晚报 全媒体主任记者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