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热点观察

热点观察:心理咨询市场汹涌澎湃 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建立

发布时间:2023-12-15 11:24:21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高原

原标题:“速成版”心理咨询师能治“心病”?

心理咨询乱象亟待规范

在心理咨询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该行业乱象频出:服务充斥坑钱套路,消费者隐私存在泄露隐患,被侵权后难以维权

为了挽回前男友,山东姑娘吴梦向一家心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购买情感挽回服务,总计花费3.5万元,但直至服务结束,她也没能挽回前男友,还被建议“与前男友断联,重新再找新的男朋友”。

“听了咨询老师的话后,我一次次购买服务,最终花费了这么多钱也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吴梦开始质疑情感挽回的收费标准及相关服务。

和吴梦有相同困扰的人不止一个。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咨询行业越来越受关注,不过,在心理咨询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该行业乱象频出:服务充斥坑钱套路,消费者隐私存在泄露隐患,被侵权后难以维权。

一些心理咨询师的“套路”

吴梦是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找到这家心理咨询公司的,该公司账号简介称:专业情感导师帮您感情修复、恋爱挽回、走出失恋、婚姻修复、小三劝退、追求脱单、爱人出轨、离婚危机。

和男朋友分手两个月后,吴梦开始失眠、焦虑、健忘,朋友建议她找一个心理咨询师,于是吴梦找到了上述心理咨询公司。

该公司的客服告诉吴梦,像她这种情况,建议由专业的情感导师做一次一对一的指导沟通,导师会全面地分析和评估两人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给到用户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升感情浓度的方向性建议,而这种情感导师多为“心理咨询师”,套餐价格为5000元。

“我们这边导师的挽回成功率在95.97%,只要你根据导师指导,基本上都是没什么问题的。”这是客服给吴梦的承诺。

于是,情绪低落的吴梦在客服一套话术的诱导下,想都没想就交了5000元。

情感导师分析了她与前任的感情问题,并向她推荐“情感挽回”服务,在与吴梦微信聊天中,情感导师曾表示“只要你配合好导师,别擅自操作,肯定有效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旦用户支付这笔费用,便陷入了情感导师的套路之中。如果无法解决问题,咨询师就推出价格更高的套餐。”吴梦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收费和隐私问题,是每一个想要迈入心理咨询室的人的最大心理障碍。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咨询价格,普遍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和从业经历等,实行阶梯定价,低至几百元每小时,高至几千元每小时,在这样的收费模式下出现了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

曾经有媒体报道,许先生和李女士在将近四年的心理咨询中,一共被恶意收费40万元。

其间,多次遭到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最长的一次,李女士连续接受了5小时的心理咨询,一直咨询到晚上12时许,咨询师还是不让她走。

许先生和李女士向咨询师提出退还剩余257分钟的费用,结果却遭到对方威胁,甚至扬言道:“如果把这件事捅出去,我就把2017年以来所有的录音全部公开。”

即使事先签订了保密合同,合同里明确规定了录音、录像需要征得患者同意,但咨询师仍然在李女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录了音,并以此威胁她放弃退款。

而在网上搜索心理咨询私人机构,保密条例一般不会在网站上公示,患者隐私和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专业人才匮乏

频频出现心理咨询纠纷,和我国专业人才缺乏不无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乔志宏表示,我国通过学历教育输送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人才一直不足。

乔志宏解释,作为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老师本身就很少,培养的也更多是学术型人才。目前,全国高校中有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培养点的单位大概100个,但开设心理咨询方向的大概只有一半。

在有些国家,心理咨询师的门槛很高。

例如,在美国想成为心理咨询师,至少要经过两到三年心理咨询专业硕士教育培养,想成为更高级别的心理治疗师,要读完博士学位,全职工作一两年后,再考执业执照。

在德国,想成为心理治疗师,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还要再进行总计4200小时、为期三年的全日制培训。

“在我国,除了北师大,其他高校每年培养出的心理咨询人才只有两三百人,也就是说,全国学历教育每年供给的心理咨询人才不到500人,规模非常小。”乔志宏说。

尽管专业人员匮乏,市场规模却汹涌澎湃。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心理咨询相关企业超11万家。2021年至2022年分别新增心理咨询相关企业1.86万家、3.07万家,分别同比增加9.52%、65.60%。

而因为学历教育的缺位,使得本该是“配角”的心理咨询培训,在国内成了入行者接受教育的主要模式。

速成的证书

在投诉平台上,很多维权者表示一些咨询师声称具有相关专业证书,但始终不肯出示。经反复追问后发现,他们的证书是通过培训机构“速成”拿到的。

目前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宣传心理咨询师证书,声称证书受“国家认可”“等同于从业资质”,并且“零门槛”“高收入”“拿证即就业”。

事实上,2017年人社部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后,已经没有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而培训机构宣传的这些证书,发证机构包括各类心理协会、商会、教育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指导中心等。

多家培训机构称,报考条件一般只需满足“专科以上学历,年龄在18岁至65岁之间”,收费从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

《法治周末》记者在淘宝上输入“心理咨询培训”关键词后与一家机构客服沟通,为了打消记者表示“自己没有学过心理学”的疑虑,一家淘宝客服告诉记者,很多学员都是零基础,无心理学专业背景。

该客服介绍,培训主要在线上进行,学员登录后,系统自动计算学习时间,学满课时数就能参加考试,“如果着急,就全天挂着,听不听课无所谓”。

“拿证一般需要两到三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快的一个月就行。”这位客服说,“考前会押题,押中率在85%以上,考试是自己组织的,不用担心,一般一次就能过,实在不行还可以找人代考。”

培养体系待规范

因为培养体系不规范完备,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师成长的代价就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法治周末》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发现,和“心理咨询”相关的投诉有2000多条,其中很多投诉是针对一些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情感挽回”服务。

“这些机构先是夸大效果、作出虚假承诺,在具体操作阶段再以各种方式诱导消费。”有不少投诉者在平台上写道。

北京市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陈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按照精神卫生法,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据她介绍,心理咨询是一种“不卖疗程”的“谈话治疗”,依照规定,每咨询一次收一次费。但陈诺遇到过一些来访者,他们都有过被其他咨询师一次预收10次或30次咨询费的经历。当来访者认为咨询无效退费时,咨询师还会百般阻挠。

陈诺表示,对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应将其送至精神科医生处诊治,或者与精神科医生开展合作治疗。

但据她了解,一些咨询师并不能识别症状,有的甚至为了利益将来访者留在身边,耽误了病人治疗,甚至造成病人自杀等不可挽回的后果。

为了规范价格和次数,在欧美等国家,心理治疗与咨询会被纳入保险支付。

“收费高了,保险公司不同意,收费低了,整个咨询行业无法生存,因而会找到最合理的价格。”乔志宏说,因为有保险,在国外,心理咨询个人付费的很少,“一次可能就一二十美元”。

例如,在德国,各流派的理论、实证研究证据、疗效要先后经过德国心理治疗科学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的评估,才会被纳入国家健康保险支付的治疗项目中,目前,精神分析和CBT被纳入其中。

在我国部分地区,在医院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也可享受医保。

以上海为例,所有医疗机构都将心理治疗与咨询纳入医保支付范畴,一次治疗收费100多元,医保可以支付一部分。不过,目前还没有对于哪一种流派可以纳入医保支付的评估,也没有对来访者使用医保支付次数的限定。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师钟杰表示,在一些发达国家,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准入、职业培训、执业资质、从业伦理规范等均有立法确认,专业服务机构的管理、行业管理也有具体的规定或标准。“我国在这几个方面尚无国家层面的统一标准,也缺乏行业协会的管理。专业服务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监管,可能造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2021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正式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其主要职责包括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师资队伍,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等。

有专家建议,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国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管理机制,制定并执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准入、专业培养、职业伦理监管等标准,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吴梦、陈诺为化名《法治周末》记者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