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心理热线|雾霾影响心理健康!面对雾霾天气,大家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4-01-18 08:45: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谢斌

雾霾天气对普通人的心理会有哪些影响?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又有哪些影响?长期处在雾霾状态下的人们,会引发哪些相关的精神疾病,医学上有定论吗?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我们要避免简单化地进行归因。它一般会同时受到生理、个性特质、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作为这些因素作用的后果,个体的心理反应更加复杂多变。从空间维度看,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或者比例)、强度等,导致的反应各不相同;从时间维度看,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这些因素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雾霾对正常心理活动的影响,属于前述“环境因素”之一。可能主要还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的作用,间接影响到心理状态。长时间缺少日照、户外活动减少、空气含氧量以及温湿度改变等,对大多数人都可能带来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等为主的生理不适反应,进而影响到以情绪为主的心理活动,比如易焦虑烦躁、情绪低落等。如果这种不良环境强度过大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对于一些特殊敏感个体还有可能诱发高级神经活动的异常反应,如产生焦虑抑郁症状等。

雾霾天气从本质上看与上述影响并无大的区别,但由于其污染物成分对人体呼吸等系统的特殊作用,也可能使其心理影响更加复杂和严重,比如心肺功能减弱对于大脑生理活动就可能带来更持久一些的损害,从而加重或者延长敏感个体的认知、情绪等症状,比如原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得更加焦虑。但总体上,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环境因素改善后即可自我调适到正常状态。因此普通大众不必过于恐慌。

对于已经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现有的研究还缺乏充分证据证实雾霾对精神症状到底有何影响。但从理论上看,空气环境因素哪怕达到极大值,由于个体已处于病理性(或者质变)状态,因此对于已经存在的精神疾病症状,过程性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应该不会太大。倒是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比如春夏、夏秋之交)的影响会更大些。

雾霾是否直接导致精神疾病或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问题,目前也仅有一些国外的研究报道,尚未形成科学的定论。比如长时间暴露于高空气污染水平导致实验白鼠大脑炎性改变及海马神经细胞突触减少,并进而产生类抑郁、认知减退等现象。

也有报道住在空气中柴油微粒和汞含量最高地区的孕妇,所生孩子患自闭症的概率是住在含量最低地区孕妇的两倍。还有纵向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会降低儿童在记忆、语言和非语言智力测试上的得分,以及高污染空气与自杀率增高之间存在联系等。

但以上研究从本质上看,都是污染物先导致生物学损害,然后再继发性地造成精神障碍。这就是为何儿童、老人、心肺功能缺陷者受影响更大的原因。比如自杀现象增多,具体分析也都主要发生于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患者中。因此,雾霾可能也还仅是多种诱因之一而已。

此外,心理脆弱敏感的个体对雾霾影响的过度反应,也应当引起重视。比如有国内门户网站在线调查就显示:44.87%的人在看到雾霾的时候感到害怕和恐惧、22.43%的人感到焦虑和烦躁,认为在雾霾天里心情变得比较低落的人的比例高达82.29%。临床上也确实可以见到因极度的担心恐惧而出现胸闷、气紧甚至晕厥等急性焦虑发作的患者,或者因各种躯体不适而老是怀疑自己患上某种“不治之症”的疑病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雾霾天就是一种直接的心理应激因素,精神障碍则是有心理缺陷的个体对这种环境应激源的病态反应表现。

为什么应该重视雾霾对心理和精神的影响?雾霾对心理的负面影响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被大家忽视了? 

雾霾对心理或者精神活动的影响确实应当引起重视。首先,其对正常人群的心理影响可能导致工作、学习等效能降低,人际关系不良(比如在美国芝加哥作的一项研究就曾发现,污染严重的地区的暴力犯罪率较低污染地区略高)。其次,长期和严重的雾霾等空气污染可能因生物学损害而导致或者加重敏感人群的焦虑、抑郁、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使躯体疾病的诊疗更加复杂化,从而进一步加重疾病负担。因此预防和及时干预因雾霾而“次生”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对于个体健康或者躯体疾病的康复都显得非常重要。

此外,在积极治理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面对雾霾影响,不能过分夸大其对健康的影响。一是因为在网络时代,情绪的反应很可能群体性相互强化,使原本在少数个体中的异常情绪反应迅速“感染”给群体,从而使心理影响扩大。二是对雾霾的过度渲染或恐惧也可能从心理上刺激某些敏感个体,诱发心理应激反应,造成不必要的健康损害。

面对雾霾天气的持续,大家应该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去就医? 

天气或者污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近年来新出现的问题。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可能影响强度不同,或者大众关注程度不同而已。随着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提升、以及信息的公开,这方面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加重。因此从大众层面,了解科学的知识是减少恐慌、理性应对的最重要环节。

对个体来说,除了科学应对雾霾对生活、生理状态的影响外,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心理影响。首先,适当地作一些行为调整,也许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规律作息、改善睡眠、在可能的条件下加强运动锻炼、多与亲朋好友联系和交流等。其次,在思维方式上,要主动寻求愉悦和积极的信息,坚信任何天气现象都是过程性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避免过分专注于雾霾现象,更不能让其左右自己一天的情绪或生活。第三,罹患躯体疾病,尤其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除躯体治疗外,还要强化心理评估和相应的治疗。最后,如果发现自己情绪焦虑或抑郁等问题已经显著影响到日常生活,且持续较长时间(比如2周以上),则有必要及时寻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

(原标题为《如何看待雾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谢斌 “上海市心理热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