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谈心理问题色变? 拒绝心理问题的污名化

发布时间:2024-01-18 08:35: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杨楹

当我们的身体生病了,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要去医院医治。但当我们心理上有了问题,我们却羞于表达,甚至是感到羞耻,藏着掖着不想让其他人知道。

而这一切,可能都是因为心理问题被人们污名化了。

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可以划分为:来自外界的社会污名,以及被患者感知到并内化的病耻感。

目前对于精神和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呈两极化:要么过分轻视,认为他们只是无病呻吟,“有什么可抑郁的啊,过一阵就好了”。要么夸大甚至戏剧化,“听说他们家有亲戚是精神病,这病肯定是遗传的,你也离他远点!”

这种污名化,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他们不仅要承受心理问题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另外还要承受额外的病耻感,这无疑是双重的负担。

污名化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更为严重

有一些孩子的抑郁或焦虑程度很严重,但因为在情感上不能接受自己被划分为“疯子”,所以不承认自己的病情,拒绝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或者向家人求助时,由于家长存在“心理问题污名化”的问题,而拒绝孩子的求助,最终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不断承受疾病一遍遍发作的痛苦。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如何去污名化?

要想打破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污名化,需要作出努力的首先就是家庭

父母的养育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面对孩子心理问题的首要步骤是认识并接受问题的存在,父母应该尽早采取行动,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支持来处理孩子的心理困扰。

其次是儿童身边所居住的环境,包括他们的学校和同伴。学校可以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培训和辅导,充分利用同龄人之间的天然共情,达到一种同辈互助的效果。

第三个层面就是一些社会性因素。通过教育、媒体宣传、社会支持、政策制定和公开对话,我们可以减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污名,推动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

总之,只有儿童青少年本身、家庭、学校、社会,不把心理问题视为“洪水猛兽”,客观理性地对待心理问题,孩子们才能才能拥有真正的心理健康。

(山东广播电视台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医学中心主任杨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