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要闻推荐

孩子喊头痛、肚子痛,医院却查不出病?警惕心理问题躯体化

发布时间:2025-11-26 10:51:03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张恒宇 何清妍

在精神心理科门诊,青少年患者的身影越来越常见:

他们反复喊头痛、肚子痛,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频繁请假缺课。

家长带着孩子做了全面的检查却始终“未见明显异常”。医生说“身体没毛病”,但孩子的不适感真实又强烈,成绩也跟着下滑。

其实,这类“查无实据”却影响颇多的身体不适,正是青少年躯体化症状的典型表现。

01

躯体化是什么?有什么表现?

躯体化,简单来说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指的是个体将内心的心理冲突、情绪困扰或精神压力,通过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些身体症状看似是生理疾病的信号,但医学检查无法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或者检查结果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匹配。躯体化症状的核心特点是“症状真实存在,但病因不在身体本身,而在心理层面”。

躯体化症状的表现极其多样,几乎可以涉及身体的所有系统,常见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疼痛类症状:青少年最易感知的信号

以头痛、颈肩酸痛、腹痛最常见,多为双侧太阳穴胀痛或腹部隐痛,痛点不固定,情绪紧张(如考试前)时加重,放松后缓解,常规止痛药效果差。青少年常因学业压力出现这类症状,易被误认为“学习过于疲劳”而忽视。

消化与呼吸类症状:易被误诊的“伪装者”

消化系统常表现为胃胀、恶心、食欲不振或腹泻,易误诊为“胃炎”“肠炎”;呼吸循环系统多为胸闷、心慌,比如课堂上突然感觉“喘不上气”,急诊检查却无异常,常与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相关。

感官与神经类症状:影响学习的“隐形障碍”

常见头晕、视物模糊(非近视加深)、咽喉异物感(“梅核气”),以及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白天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孩子会因手脚麻木、潮热出汗而频繁请假,实则与情绪压抑密切相关。

其他表现:易被误解的“异常信号”

如皮肤瘙痒、荨麻疹(抗过敏无效)、月经紊乱(青春期女生)、频繁尿频等。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孩子因“查不出病”而焦虑,形成“症状-害怕上学-症状加重”的循环,需特别警惕。

02

躯体化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会误解躯体化症状的患者是“无病呻吟”或“装病”,但事实上,患者的不适感完全真实,其背后是生理、心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是“身心交互作用”的失衡。

1.心理因素:情绪的“压抑”与“转化”

躯体化本质是情绪的“变相表达”,气质性格是重要易感因素。高神经质、敏感多虑、追求完美或习惯压抑的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较弱,面对学业挫折、人际矛盾等负面事件时,不敢或不会直接表达焦虑、委屈等情绪,这些心理冲突会通过潜意识“转化”为躯体症状。

例如,怕考不好的孩子可能出现考前头痛,被同学孤立的孩子常诉胸闷,这类孩子对身体细微变化过度关注,易将正常感受放大为“疾病信号”,形成“症状-焦虑”的恶性循环。

2.生理因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

心理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时,大脑边缘系统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

这些激素会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引发心慌、胸闷)、消化系统(导致胃肠蠕动紊乱)、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头晕)等,从而产生具体的身体症状。

同时,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失衡也与躯体化症状密切相关——血清素水平降低会导致疼痛阈值下降,使人更容易感受到疼痛,还会引发情绪低落,形成“情绪-躯体”的双向影响。

3.社会因素:环境与认知的“影响”

社会因素可分为诱因与维持因素。

诱因多为持续的生活困境,如学业压力、家庭冲突、人际困扰等应激性事件。

维持因素核心是保护性因素缺乏:家人的否定、同伴支持不足、师生沟通不畅,使孩子缺乏情绪宣泄渠道;部分青少年因对心理问题存在偏见,刻意回避心理困扰,进一步固化“用身体症状表达情绪”的模式,加重症状迁延。

03

家长、孩子该如何应对?

躯体化症状的治疗核心是“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关键在于打破“身体不适-反复就医-检查无果-更焦虑-症状加重”的循环。无论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都需要转变认知,从“关注身体”转向“关注心理”。

家长:做孩子的“情绪安全网”

①先相信孩子的感受,再找原因。当孩子说“我肚子痛,不想上学”时,别第一时间反驳。可以蹲下来问“哪里痛?是隐隐作痛还是刺痛?最近有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孩子的感受被认可,才愿意说出背后的压力。

②少提“比较”,多给“肯定”。“比较”会加重孩子的自我否定,把情绪压成躯体症状。换成具体的肯定,帮孩子建立自信,减少情绪内耗。

③必要时陪孩子看心理医生,别讳疾忌医。如果孩子症状反复,综合医院检查无异常,主动提出“我们去看看心理医生吧,不是你有‘病’,而是帮你找到缓解不适的方法”。陪同就诊时,客观向医生说明孩子的症状和近期生活变化(如换班级、亲子矛盾),别在孩子面前隐瞒或夸大情况。

孩子:学会主动求助与自我疏导

①不回避症状。如果出现持续的头痛、腹痛等不适,第一时间告诉爸妈或信任的老师,清晰表达感受而非笼统抱怨。

②找到情绪出口。学业压力、和同学吵架、被老师批评后,可以用写日记、画漫画把不满画出来,或通过跑步、跳绳等运动释放压力。

③规律作息。尽量固定作息,每晚11点前入睡,早上按时起床。课间别久坐,去走廊走动、远眺;周末可以和朋友去公园散步,避免长时间待在房间里。

④简单呼吸法。突然心慌、胸闷时,试试“478呼吸法”:用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再用嘴巴呼气8秒,重复3次。这个方法能快速平复交感神经,让身体不适慢慢缓解,比硬扛着更有效。

青少年躯体化是孩子

不会表达情绪时的“无奈选择”

孩子的身体在喊“停”

本质是心理在求救

当家长少一点否定

孩子敢主动求助

那些“查不出原因”的不适

自然会在理解与支持中慢慢消散

(供稿:广州妇儿中心  心理科 张恒宇 何清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