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每个过分要求的背后,都有不曾被看见的焦虑

发布时间:2025-11-17 08:3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肖雪萍

真正的婚姻稳固,依赖于双方共同学习、识别并回应彼此深层的情感需求,而非单方面的要求满足或妥协沉默。

文 |肖雪萍

认识现任丈夫王立峰时,刘芳已经48岁了。王立峰比她大15岁,有过两段婚姻,一儿一女均已成家。婚后的日子幸福美满,王立峰对刘芳百依百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好的话,那就是王立峰多次提出要跟刘芳生一个孩子。

刘芳年近五十,高龄怀孕风险多多,何况丈夫年纪这么大了,即便生下孩子,能陪孩子多久呢?不过无论她怎么说,王立峰仍不死心,刘芳不想因为这事儿离婚,只好表面答应,背地里却做足了安全措施。

关于婚后是否要孩子,两人要么在婚前达成共识,要么一方把真实想法告诉对方。很容易的事,为什么在刘芳这里左右为难?

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坚定的意志、强大的内心,对一段重要关系抱有洒脱态度;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关系出现挑战时,好好地说服伴侣。已有两个成年子女的王立峰,想冒险再跟她生一个孩子,可能不是因为他喜欢孩子,而是想要用孩子对抗死亡焦虑、缓解对再婚婚姻的不安全感。如果看清这一点,刘芳就会找到更有效的解决之道。

婚姻中遇到类似矛盾,最常用的方式为示爱。比如刘芳可先识别王立峰所在意的爱的语言,肯定的话语、服务的行动、身体接触或是礼物……确定后再投其所好。当王立峰感受到被爱后,或许能增加对婚姻关系的信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衰老带来的死亡焦虑。

还有一个方式,是在示爱的基础上示弱。比如当王立峰再谈到生孩子时,刘芳把真实想法说出来。“我爱你,也愿意跟你生孩子,但担心高龄生育困难多多。”“我喜欢旅游,一旦生了孩子就不能再跟你出去玩儿了。”“我很理解你想要孩子的心情,害怕自己坚持不生会影响感情。”如果王立峰真心爱她,就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想法。

刘芳的困境并非个例,它折射出婚姻中常见的沟通壁垒与深层需求的错位。当一方将个人未解决的焦虑,如死亡恐惧、婚姻不安全感投射为具体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要求(如高龄生子)并执着于此时,伴侣往往陷入“满足要求则牺牲自我,拒绝要求则恐惧失去关系”的两难境地。

这类冲突的核心,在于一方未能清晰表达或理解自身情绪的根源,而另一方则因害怕冲突或失去信任而选择回避真实沟通。破解之道,在于识别要求背后的情感诉求,如渴望被爱、确认安全感、对抗虚无感。同时,通过持续、真诚的“示爱”和“示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伴侣跳出自我中心的逻辑,在理解与共情中,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肖雪萍 心理作家,同在心理工作室创办人。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