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公开课 | 青少年情绪危机,家长应平衡应对
发布时间:2025-10-29 10:54:2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毛睿智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目睹这样的场景:对成绩锱铢必较的家长,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和自伤行为后,态度发生180度大转弯,从“唯成绩论”滑向“唯健康论”的另一个极端。这种看似“开明”的态度转变,实则可能成为阻碍青少年心理康复的隐形障碍。本文将从临床视角剖析这一现象,为家长提供科学、平衡的应对策略,帮助青少年在情绪危机中找到真正的出路。
极端态度转变的背后:家长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孩子被诊断出情绪问题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与自责。这种剧烈的情绪波动常导致家长采取非此即彼的应对方式——从过去的高压管控突然转变为无条件的放任。这种极端转变是家长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降低期望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愧疚感。然而,这种看似“宽容”的态度可能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回避行为,使他们在“安全区”中越陷越深。
家长的极端转变包括:完全放弃学业要求,允许孩子无限期休学;对手机和游戏使用不加任何限制;回避任何可能引起孩子不适的话题;将孩子的一切反常行为都归因于“生病”,不再进行必要的行为引导。这种教养方式在短期内似乎减轻了冲突,但长期来看,却剥夺了孩子发展应对能力和恢复社会功能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的极端态度转变往往与他们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误解有关。许多家长将情绪障碍视为一种“全或无”的状态,认为孩子要么完全健康能够承受高压,要么完全“病态”需要绝对保护。实际上,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谱系,大多数处于情绪危机中的青少年仍保留着部分社会功能和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他们当前状态的平衡点。
平衡应对的三大核心原则
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需要在“放任”与“高压”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基于对孩子当前心理状态的准确评估和对发展规律的尊重。以下是三大核心原则:
原则一:理解但不强化回避行为。
当孩子因情绪问题拒绝上学时,家长首先需要表达理解和接纳,但不应无条件同意长期休学。家长可以采取阶梯式应对:先允许短期休息(如2~3天),同时与学校和心理专业人员合作,制订循序渐进的返校计划。对于确实需要休学的情况,也应保持基本的生活节奏和学习接触,而非完全切断与学校环境的联系。
原则二:设定合理且灵活的期望。
情绪障碍康复过程中,家长需要调整期望,但不应完全放弃要求。合理的做法是根据孩子当前的功能水平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例如,对于休学在家的孩子,可以先从整理床铺、规律作息等基本生活要求开始,逐步增加阅读时间、线上课程等轻度学习任务。
原则三:重建安全依恋与适度挑战的平衡。情绪危机中的青少年既需要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也需要逐步面对适度的挑战来重建自信。家长可以通过“高关爱+高管教”的方式实现这一平衡:在情感上给予充分支持,同时保持清晰合理的行为界限。例如,可以允许孩子有一定的情绪发泄空间,但对自伤行为必须明确制止并提供替代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可以理解孩子使用手机的需求,但需要协商制定合理的使用时间。
给家长的具体建议
改善沟通方式:用“我注意到……”句式代替质问(如“我注意到你最近睡得比较晚”而非“为什么又熬夜”);每天安排15~20分钟不受干扰的“专属时间”,单纯陪伴不做评判;学习识别孩子非言语的求助信号(如突然送人礼物、写阴暗的文字等)。
●管理电子设备使用:避免突然没收手机引发激烈冲突;通过家庭会议协商合理的屏幕时间规则;提供有吸引力的替代活动(如家庭游戏、户外运动等),家长自身需以身作则,减少不必要的屏幕使用。
●处理自伤行为:保持冷静,先处理伤口,再关心情绪;明确表达对自伤行为的担忧,而非批评指责;共同探索替代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握冰块、橡皮筋弹手腕等);对严重自伤情况,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自我照顾与支持:家长需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不必过度自责;可寻求其他家长的支持(如参加家长互助小组);保持自身的基本需求(睡眠、饮食、社交等);必要时寻求个人心理治疗,处理自身的焦虑和压力。
结语: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康复之路是一场需要智慧、耐心和勇气的平衡之旅。那些最终帮助孩子走出情绪阴霾的家长,往往能够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在理解与引导、接纳与期望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最后,请家长们也对自己保持慈悲——你不需要成为“完美”父母,只需要成为“足够好”的父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只要有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大多数情绪危机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一个章节,而非全部故事。在这段不易的旅程中,愿您既能给予孩子温暖的港湾,也能帮助他们重新扬帆起航。(毛睿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心理中国网址:http://psy.china.com.cn/)
心理公开课 | 青少年情绪危机,家长应平衡应对2025-10-29
心理问答 | 走出迷雾:抗抑郁药常见困惑解答2025-10-29
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成立 聚焦五大合作方向2025-10-29
心理中国论坛丨心理健康教育要用好“人工智能+”2025-10-29
青海公安:构建“四维”心理健康体系2025-10-28
学生厌学真相:不良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教育模式亟待变革!2025-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