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心理公开课 | 预防精神疾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5-10-23 15:57:49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何锦 刘华清等

最近的全国性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达16.57%,相当于每6人中就有1人可能在一生中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虽然常见,但并非“不治之症”。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类似,精神疾病同样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和规范治疗。

精神健康的“隐形杀手”

精神疾病也称心理或精神障碍,是影响思维、情绪、行为或整体心理功能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并非“性格弱点”“情绪波动”或“意志力薄弱”的表现,而是需科学诊断和治疗的医学问题。

精神疾病会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比如损害基本生活功能,导致自我照顾能力下降、睡眠紊乱;降低工作与学习效率,出现记忆力减退、动力缺乏的情况;使社交与人际关系受损;造成日常决策与执行困难,表现为反复纠结、执行力下降、冲动消费等。

科学预防:降低发病风险

精神疾病的发病受遗传、环境、大脑生理机制及心理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可通过科学方式降低风险:

◎有家族史者:可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了解潜在风险。

高危人群(如长期高压、创伤经历者):应减少压力刺激,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增强心理韧性。

早期识别预警信号:如持续情绪低落、社交退缩、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等,及时寻求专业评估,避免延误治疗。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在发病前可能出现“前驱期”症状,如莫名焦虑、古怪想法、现实感扭曲等。若能在这一阶段干预,可显著延缓或阻止疾病恶化。

建立“心灵防护盾”

我们闲聊时会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尚书》有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行之间会有个荆棘地带等待穿越。做好精神疾病的预防,需要我们知行合一地起跑和跨越。

我们可从日常小细节、小进步做起:

生活基础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白天适度晒太阳,固定睡眠时间、保证时长,避免熬夜。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Omega-3的食物,补充维生素B族、镁、锌,避免暴饮暴食。

坚持适量运动,进行快走、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练习瑜伽或太极。

管理压力与情绪

学会放松技巧,通过正念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腹式呼吸或冥想缓解紧张。

建立健康应对机制,写日记或向信任的人倾诉以减少心理消耗。

设定合理目标,分解目标从小成功开始,接纳不完美,减少自我苛责。

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维持健康人际关系,定期与亲友见面或通话,加入兴趣小组或社群。

维护个人边界,学会说“不”,远离长期贬低自己的人。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可进行早期干预。

避免高风险因素

减少长期慢性压力,做好时间管理或调整工作任务,解决家庭矛盾。

警惕创伤事件影响,遇重大挫折及时寻求疏导和治疗。

限制不良信息输入,避免过度接触负面新闻。

提高心理韧性

阅读纸质书籍,扩展感官刺激,让知识更有力量。

自我激励,每天记录 3 ~ 5件值得肯定的小事。

发展兴趣爱好,如艺术、音乐、旅游等提供情绪出口。

接受变化与不确定性,通过认知调整增强心理韧性。

以上预防小妙招看似只是一些句子、笔墨和唱腔,实则更精彩的是从现在开启的步伐、声音与生命唱响。当我们穿过生活的荆棘,抵达开阔之地,或许会让生命之光更亮,让珍贵更显珍贵。(作者:何锦 刘华清

新闻链接: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科学认知,积极应对

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

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已十分成熟,主要包括药物、心理和物理治疗等,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药物治疗:精准调节大脑功能

新一代精神科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能针对性调节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有效缓解幻觉、妄想、情绪障碍等症状。

误区澄清:

“吃药会成瘾”→多数精神药物无成瘾性,但需规范使用。

“一吃药就停不掉”→部分疾病需长期维持治疗,但医生会逐步调整剂量,并非终身依赖。

心理治疗:从根源改善认知与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减少焦虑、抑郁。

精神动力学治疗:探索潜意识冲突,改善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能力。

物理治疗:无创、安全的辅助手段

改良电抽搐治疗:适用于重度抑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性高,能快速缓解症状。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刺激特定脑区,改善情绪和认知功能,无创无痛。

科学组合使用这些方法,可显著提高疗效,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关键期管理:

防止复发,巩固疗效

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误以为“痊愈”,擅自减药或停药,导致复发。精神疾病如同慢性病,需长期管理:

坚持规范治疗:即使症状消失,仍需按医嘱维持用药,避免复发。

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减少副作用风险。

家庭与社会支持:家人的理解、陪伴,以及社会包容,对康复至关重要。

破除误解,拥抱科学康复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仍深,如“得了精神病就完了”“吃药会变傻”等,这些偏见阻碍患者就医。事实是:

精神疾病可治:科学治疗下,大多数患者能显著改善,完全康复,恢复正常生活、学习或工作。

药物不会损伤智力:规范用药可修复大脑功能,而非“让人变傻”。

康复≠立刻停药:如同高血压需长期控制,部分精神疾病也需维持治疗。

精神疾病不是“绝症”,也不是“性格软弱”的表现。通过早期预防、

科学治疗和长期管理,患者完全可以重获健康。让我们以理性替代恐惧,用支持替代歧视,帮助每一位受困者走出阴霾,迎接光明未来!

精神疾病可防、可控、可治——这不是口号,而是医学共识!

作者:禹海航 徐雁冰 杜香菊/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心理中国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