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中国论坛丨心理健康教育要用好“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25-10-29 09:00:4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童天朗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更积极主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构建“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建设“人工智能+”心理健康课程
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赋能课程建设为基本切入点,打造大中小学有序衔接的“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丰富课程资源,优化课程呈现方式。对于小学生,可以设计以游戏、故事为主,且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对于中学生,可以开设更具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相关课程;对于大学生,可以聚焦职业发展、社会交往、恋爱婚姻等问题设计专题性课程。总之,以人工智能赋能,分层分类打造各学段有序衔接的心理教育健康必修课程。二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状况的差异,建设开放性、生成式的智能化心理健康学习平台,支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开发智能助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三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高效课堂。鼓励教师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备课、上课和课后评价等教学全场景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仿真环境,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率,提高教学效率。
建设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监测、预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亟需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监测预警建设和监测结果运用,进一步发挥监测预警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一是打通数据壁垒,构建区域学生心理健康数据体系,为心理健康监测与大模型研制提供数据基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教育、卫健、妇联、网信、公安、民政等多部门,各部门、机构尚未形成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应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数据管理机制,汇聚教学、科研、治疗、生活等多场景、多模态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二是鼓励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心理科学、脑科学科研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共同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心理监测预警大模型。利用大数据动态分析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多维度、系统性、追踪式监测。基于图像分析、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学生成长数字档案。三是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心理健康监测平台。支持心理健康智能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模型开发,提高对重大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识别、跟踪和风险评估能力,合理应用监测数据,分类制定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建立区域、校级、班级等多级联动的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干预心理危机问题,形成监测预警与干预的闭环。
推动多样化应用场景建设
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推动跨界合作探索多样化“人工智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应用场景,为多场景应用人工智能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赋能。
一是支持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和教育教学机构联合研制“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大模型。制定符合心理学规律的人工智能产品评测标准,支持将“人工智能+”心理健康科研成果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环节,综合多维度信息判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对需要干预的学生主动推送。引导区域和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全面、深度、常态化应用。二是完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制,支持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研发基于大模型的个性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具,如AI学伴、AI心理咨询师等智能体,通过智能体所具有的伴随式数据采集、智能化数据分析等功能,构建交互式、陪伴式心理健康应用场景。三是推动面向重点人群的“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服务,创新服务方式。研发、推广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具身智能应用,为具有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关爱的特殊群体、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利用人工智能实时分析使用者的语言、语音和行为模式等技术,更精准地识别特殊群体、重点人群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提供更及时、更精准的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统筹和综合治理
推进“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不同部门、领域和主题,地方行政部门需加强统筹和综合治理。
一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面向中小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和任科教师、高校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等重点人群,加强“人工智能+”心理健康相关培训,引导教师熟悉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建设教师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教育研修中心,提升教师教研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既懂人工智能,又懂心理学,又懂教育教学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二是加强算力统筹,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对算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尤其是高端算力缺口依然较大。国家和区域层面需统筹规划“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大模型的研发、训练与应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规范人工智能准入与使用管理,防止算法偏见风险。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伦理准则,把健康第一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是否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技术赋能的唯一标准。遵守人工智能应用法律法规,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使用流程,加强人工智能语料数据安全防护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确保学生信息安全。(文汇报童天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
粤港澳高校心理学联盟成立 聚焦五大合作方向2025-10-29
心理中国论坛丨心理健康教育要用好“人工智能+”2025-10-29
青海公安:构建“四维”心理健康体系2025-10-28
学生厌学真相:不良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教育模式亟待变革!2025-10-28
莫雷:以心为炬,照亮中国特色心理学之路2025-10-28
超时工作、社交不足! 保障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理健康2025-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