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工作、社交不足! 保障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5-10-28 10:03:1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卓成霞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该群体是社会有序运转的“毛细血管”,其心理健康关乎个体幸福、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相关研究发现,该群体受劳动关系模糊、职业风险高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亟待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为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劳动强度看,一些网络平台通过动态调整配送时间、评分规则等,变相增加工作压力。比如,外卖骑手超时工作现象普遍(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强度超过心理极限,事故率高于传统行业,安全隐患突出;骑手在不熟悉订单流程的情况下,面对算法催单、差评扣款、平台罚款等不可控规则,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职业稳定性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感到社会认可度低,导致心理落差较大。由于工作特点,该群体不是在路上,就是在线上,有效社交不足,在社会融入方面容易与其他人产生心理隔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严重依赖网络平台的工作方式,让该群体难以看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对职业的长久性存在担忧。
心理问题是社会认知水平的投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总体缺乏主动关注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即使出现心理问题,也未能及时察觉或选择忽视,导致问题不断积累恶化。笔者调研发现,该群体很少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大部分人选择默默内化或是向同行吐槽解压。另外,网络平台企业对从业者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足,未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员工福利体系。
保障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议构建“政府主导、平台向善、社会协同、个体调适”的支持体系,精准回应这一群体的心理需求。
从政府层面看,要及时完善制度保障。一是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搭建统一的线上心理服务平台,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范畴,在商圈、物流园区等从业者集中区域设立“心理服务驿站”,提供免费心理测评、情绪疏导服务。二是加强网络平台算法监管。出台伦理审查算法规则,优化平台合作服务协议,引入“疲劳预警系统”限制连续工作时长。三是优化分层分类参保机制。修订完善社会保险法,建立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建议试点职业伤害保险由平台、从业者、政府三方分担费用,实现多方筹资。
从网络平台企业看,要推动“算法向善”。充分认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理健康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服务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别让不合理的算法透支劳动者心理健康。
从社会支持看,要构建减压服务阵地。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建立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行业交流群、驿站留言板等渠道收集共性心理问题,组建“心理咨询师﹢社工﹢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通过义诊等形式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
从个体责任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应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应对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认知水平。面对职业发展困境,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可采用冥想、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增强心理韧性;拓展工作、生活、社交圈,合理规划工作与生活时间,避免因过度劳累而身心耗竭。(健康报 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卓成霞)
学生厌学真相:不良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教育模式亟待变革!2025-10-28
莫雷:以心为炬,照亮中国特色心理学之路2025-10-28
超时工作、社交不足! 保障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理健康2025-10-28
上海开通老年人公益心理热线“96999500”2025-10-28
首条上海老人心理热线接听量持续攀升 如何为长者点亮"情绪灯塔"2025-10-28
品学兼优的女生手上满是划痕 抑郁障碍不是“小叛逆”2025-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