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要闻推荐

首条上海老人心理热线接听量持续攀升 如何为长者点亮“情绪灯塔”

发布时间:2025-10-28 09:20:4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王海燕

三位老年大学学员相约“比赛”,看谁能先拨通“96999500”热线。当第一位老人成功接通时,他瞬间“破防”,激动的声音里满是欣喜:“我们老人,终于也有自己的热线了!”

10月11日,上海首条专门面向老年人的“银龄守护”公益热线——96999500正式启航。开通仅两周,这条热线便迅速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接听量持续攀升,目前日均达30通。

电话线的这一端,是无数渴望被倾听、被理解的老人;另一端,则连接着充满爱心与耐心的专业守护者。这条热线,正悄然成为长者信赖的倾诉窗口、疏导情绪的温馨桥梁,更是帮助他们与社会资源重新连接的纽带。

首要需求是倾诉

公益热线采用轮班制,每班次有两名咨询师值班接听,袁莉是其中一位咨询师。“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第一次轮值那天我接了7通电话,我的搭档接了10通电话。”当她第二次轮班时,数量又上升不少。 

“许多老人拨打热线,需要的往往是一个倾诉的出口。”袁莉对此深有体会。她曾接到一位独居老人的电话,对方情绪激动地抱怨儿子不来看望。袁莉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先安抚他的情绪,轻声问道:“如果我们陪您聊聊天,您会不会感觉好一些?”电话那端沉默片刻,老人回答:“好多了。”

来电中的诉求各种各样,有老人焦虑地说:“我天天刷短视频,怕眼睛会瞎,心里很慌。”有老人痛诉自己和身边朋友买基金被骗光了养老钱,至今未能追回;有老人遭遇自老伴过世,徘徊在往日的记忆中,迟迟走不出来;有老人一接通便自报姓名,直白地请求:“电视遥控器坏了,能不能帮我买一个送来?”

孤独、抑郁、多疑、幻想、恐惧死亡……这些情绪在老年人中并不罕见。面对不同的心理状态与诉求,如何有效沟通、给予恰当支持,成为咨询接线工作的关键。

令袁莉印象深刻的有一对高龄父女——105岁的老先生和他80岁的女儿。女儿在电话中的声音疲惫,她坦言自己年事已高,长期照顾父亲已力不从心。她吐露道:“爸爸也心疼我,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不能总这样累。”老父亲在一旁叹气,尽管他已享受“长护险”服务,但每天一小时的照护远不足以覆盖实际需求。袁莉体谅地询问是否考虑全天候保姆,对方无奈表示经济上难以承担,也不愿去养老院,只想在家中相守。袁莉尊重他们的选择,转而引导父女俩寻求社区支持,建议他们向街道民政部门咨询福利政策。

一通倾诉后,老人的情绪明显轻松许多。挂断前,女儿再三道谢:“谢谢你们这个热线,虽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能听我们说说话,心里就舒坦多了。”

有照护资源短缺的焦虑,也有长期压抑下的心理崩溃。咨询师张彬曾接到一位70多岁阿姨的来电。对方一开始语无伦次、语调焦急,在张彬的耐心倾听下,一段持续了十几年的沉重照护故事缓缓浮现——这位阿姨长期照顾无血缘关系的残疾小叔,换来的却是恶意骚扰与恶劣的卫生习惯,甚至导致儿子恋情受挫。长期压抑让她罹患焦虑抑郁症,内心充满委屈与愤怒,却因“善良”而深陷内疚。

“她起初非常紧张,”张彬回忆道,“但随着倾诉,语气逐渐缓和,后来甚至能和我有说有笑。”张彬慢慢引导她整理思绪,思考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对像她这样长期背负照护压力、情绪濒临崩溃的老人来说,这条热线不仅是一个情绪出口,更是在迷茫中提供倾听与支持的港湾。

为更好地回应老年群体,热线鼓励咨询师使用沪语交流,这极大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没想到还能用上海话聊天,好亲切。”许多老人感慨道,一句熟悉的乡音不仅让沟通更顺畅,也传递出一份难得的信任与温暖。

咨询师在接听热线电话。

托住老人情绪

“咨询师的角色不是指导,而是陪伴与辅导。老年人或许不记得具体内容,但对对方的语气、语速极为敏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梁宁建说,老年群体常伴随认知功能减退、情绪波动与社会适应困难等心理特点,专业心理咨询师能否帮助老年人进行认知重构与情绪调适,把“熵增”变为“熵减”。

团队带头人、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院长赵红娣说:热线围绕情绪压力疏导、心理危机干预与认知健康指导三大模块,缓解老人的孤独、焦虑与抑郁。如果遇到有自杀倾向或遭遇重大心理创伤的老人,咨询师会及时进行专业心理危机干预,联系家属或社区跟进。如果老人有家庭继承、财产纠纷等问题,就引导他们求助所在居委、街道的法援中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位中年人打来电话:他的老母亲因被骗钱款而倍感焦虑和自责,整日躲在屋子里不肯见人。咨询师静静听完他的讲述,教他如何给母亲做情绪疏导,同时给出维权建议。一番交谈后,这位儿子主动提出希望借助媒体曝光骗局,“我想用母亲的经历警示他人,不让更多老人重蹈覆辙”。

有位老人长期受邻居强占公共面积、私挖地下室之扰,屡次投诉无果。尽管问题超出热线的解决范围,张彬耐心聆听,引导他联系社区法律援助中心。老人记下号码后感慨:“小妹妹,虽然你一时解决不了我的问题,但说了这么久,心里舒坦多了。”

不少来电已超出心理关怀服务的范畴——有人询问哪里能买到适合老人的床椅,有人咨询证件办理的流程。一对住在养老院的八旬夫妻,老先生因髋关节置换卧床多年,需回原籍松江办理残疾证,跨区出行成为巨大难题。他们在电话中倾诉烦恼,期待能有更便捷的解决方式。咨询者一边安抚情绪,一边协助联系相关资源,体谅他们实际的不易。

公益热线背后是一支优秀的专业团队,由200多位有资质、有经验、有情怀的心理学、法学、社会工作、精神医学领域专家组成,并与新华出版社成立“中华崇德专家智库”。负责接线的咨询师要求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两年及以上心理咨询服务经验,会听说沪语、有危机干预经验。

53岁的袁莉投身心理咨询服务已有七八年,工作之余她走访失独家庭、参与公益热线80110808接线活动。“我的父母已年过九旬,服务其他老人对我而言是一种回馈。因为亲身经历,我能更好地共情他们的需求。”袁莉认为,老人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答案,更是一双愿意倾听、能够理解的耳朵。“一次通话未必解决根本问题,但至少给老人带来片刻宽慰和一丝希望。”

70后张彬同样致力于失独老人的帮扶、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有丰富的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经验。“面对情绪激动或絮叨的老人,耐心是首要条件——不打断、不争辩,允许他们把话说完。”

“即便老人聊的问题超出心理范畴,我们也不会轻易打断,而是托住这些情绪。”赵红娣强调,咨询师的任务并非解决问题,而是全然接纳老人的情绪,通过“共情”与“倾听”让他们激动的心情平复下来。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可行建议,比如引导他们咨询街道或寻找其他福利资源。

“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感谢这条热线,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让我们有个说说话、吐露心事的地方。”几乎每通电话打完,老人都会由衷地表达感激。

上海老龄化程度已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已达37.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29.4%;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5.6%。

退休后,许多老人从“家庭支柱”或“社会工作者”转变为“被照料者”,面临社会角色弱化带来的心理落差。伴随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传统支持网络逐渐弱化,独居、空巢老人更容易陷入“情感真空”,进而诱发抑郁情绪、认知衰退等身心健康问题,甚至加剧基础疾病、增加受骗风险,形成一系列次生危害。调查显示,当前约40%的老人缺乏倾诉渠道,社区心理咨询覆盖率不足20%。

“这条热线的开通,是应对上海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暖心而务实的举措。”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处长轧铸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为开展老年人心理服务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现行《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第二十八条特别规定,“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老年人心理关爱体系”,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操作规范。开通这条热线,就是致力于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服务。

“老龄化是每个人生命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阶段。”梁宁建说,从心理学视角看,老年期作为发展心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健康衰退与死亡临近这两大核心命题。如何正确看待身体的变化、如何接纳生命的有限性,成为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关键焦点。在他看来,通过公益热线这个专业平台,可以帮助老年人理解并应对年龄带来的心理变化,有助于他们获取应对晚年必备的心理知识与情绪资源,引导他们在健康和幸福的道路中化解各种难题,实现有品质的老龄化。

面对日常接听中承载的大量情绪倾诉,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样需要专业支持。记者了解到,热线背后组建了一支督导团队,梁宁建就是其中一位专家,督导团队还有清华大学彭凯平、海军军医大学邓光辉、华东政法大学张海燕、王啸天以及市精卫中心徐勇等专家,形成“高校及行业专家+心理咨询师+律师+社工师+精卫医师”的多学科服务梯队。

“‘银龄守护’热线平台,不仅配备专用的热线接听、记录、转接、录音、存储设备,还配以数据统计、智能分析、查找查询、采集汇总等功能,满足数据收集、情况汇总和预判评估等需要。”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王小峋介绍,热线目前已建立应急报告与联动服务机制。在接听过程中,如发现老年人情绪或心理状态异常,或经评估确需进一步干预,以及涉及生命安全、家庭矛盾、公共安全等重要情况,经综合研判后将及时联动家属、所属街道、公安等部门,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处置。同时,平台建立数据分析制度,从响应效率、服务覆盖、线下延伸及老人满意度等维度全面评估工作成效。

轧铸表示,未来,“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将持续打造专业化、零距离、心贴心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构建起“一电倾诉、一话响应”的全天候支持网络,让更多上海老人通过这条热线,找到心灵的依托与现实的支持。

记者手记

一份被接住的安心

上海为什么要设立这条公益热线?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小区物业开始提供养老服务后,一位老人高兴地“下单”,而他提出的需求,既非陪诊,也非代买菜或打扫,而是“请陪我在阳台上聊一小时天”。

这个真实案例像一扇窗,让我们仿佛听见了老龄化社会里一声无声的呼救。

随着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人口大规模步入退休年龄,中国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这一代老年人,历经社会剧烈转型与制度变迁,成为异质性最强、心理需求最复杂的一代。而上海在敬老月之际推出的“银龄守护”公益热线,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敏锐回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7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患有情绪障碍。在中国,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也就是说——相当于每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人在情绪的暗礁中挣扎。

退休不仅意味着社会角色的退场,更伴随着自我价值的失落、家庭结构的变化与倾诉渠道的萎缩。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专家梁宁建所言,“变老,也是需要学习的课题”。面对从“家庭支柱”到“被照料者”的身份转换,许多老人亟需专业力量的支持,帮助他们重建生活的意义感与情绪的稳定性。

而这条热线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热线的局限。它不设倾诉的边界,不判问题的“大小”。无论是买菜的纠纷、辅具的咨询,还是无人倾听的孤独,电话那端总能给予耐心的倾听与情绪的托举。这种“倾听即治愈”的理念,恰恰切中了当代老年人“被看见、被理解”的深层渴望。

更值得肯定的是,热线背后构建了一套科学、联动的服务体系:从心理咨询到危机干预,从个案追踪到社区联动,从专家督导到数据研判,织起了一张多维度的“安全网”,让老年人在心理关怀与权益保障之间获得无缝衔接的支持。

“银龄守护”热线的开通,不仅是城市治理精细化的体现,更是一个社会文明温度的昭示。它告诉我们,老龄化不是数字,而是具体的人;老年关怀不限于物质供给,更在于心灵陪伴。当老人说出“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热线”,声音里不仅是惊喜,更是一份被接住的安心。

目前,热线开通还不到一个月,热度正不断上升。我们期待这样的探索能持续深化,从一条线织成一张网,从一次倾听发展为更具可持续性的支持机制,为老年人筑起一道温暖而坚实的守护网。(解放日报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