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影响人际关系或是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5-11-13 10:11:13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丁慧琴“孩子最近总跟我对着干,肯定是到了叛逆期。”生活中,不少家长面对青少年的情绪波动、行为变化时,会习惯性地用“叛逆”解释。然而,青春期心理变化远非“叛逆”二字能概括,若将真正的心理问题误判为“叛逆”,可能错过干预最佳时机,给青少年成长埋下隐患。
青少年时期(12~18岁)是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独立需求增强,确实易出现与家长意见不合、情绪起伏等“叛逆”表现,但这类表现多为阶段性,不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且合理引导后可逐渐缓解。
而心理问题会持续干扰正常生活,甚至引发躯体不适。常见表现有三类:情绪上,长期低落、焦虑、易怒,对以往感兴趣的事失去热情,频繁出现莫名烦躁或哭泣;行为上,突然逃课、沉迷手机、社交回避,或有自伤、攻击他人等极端行为,作息紊乱、饮食异常(如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认知上,产生自我否定、悲观厌世的想法,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绝望,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大幅下滑。这些表现若持续超过两周,且无法通过自我调节缓解,可能是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心理问题的信号,而非单纯“叛逆”。
区分“叛逆”与心理问题,关键在于观察他们表现的持续性、严重性及对生活的影响程度。若青少年只是偶尔与家长争执,但能正常上学、与朋友交往,情绪发泄过后能恢复平静,大概率是青春期的“叛逆”;但如果出现上述持续的情绪、行为、认知异常,且影响到学习效率、人际关系,甚至出现自伤倾向,就必须警惕心理问题,及时干预。
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异常,家长和社会需要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首先,要学会“倾听”而非“评判”。很多家长习惯用“你就是想太多”“别矫情”等话语否定青少年的感受,这会让他们不愿再敞开心扉。正确的做法是放下偏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认可他们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
其次,要“早发现、早干预”。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日常变化,若发现异常信号,可先尝试与孩子沟通,了解背后的情况;若沟通无效或情况严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评估,避免因“怕丢人”“等孩子长大就好了”的想法延误治疗。
最后,学校和社会也应承担起责任。学校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及时发现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社会可通过科普宣传,消除大众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问题如同感冒发烧一样常见,主动寻求帮助是正常且勇敢的行为。(大河健康报 河南省荣康医院丁慧琴)
心理百科丨正视焦虑:从日常压力到焦虑症的距离2025-11-13
郑州高新区总工会心理关爱智慧化服务系统上线2025-11-13
青少年“叛逆”影响人际关系或是心理问题2025-11-13
吕锡琛解读道家心理疗法 全国29个省市推广应用2025-11-13
“Emo”了,是情绪还是疾病?抗郁要避坑!2025-11-12
心理剧创新应用于教育教学 贵阳50位心理健康教师解锁新技能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