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要闻推荐

如何走出“乖孩子”困境?心理医生建议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5-11-25 09:44:0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刘菊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一直在按父母的要求生活,很成功,但为什么还是不快乐?”近日,一位25岁的年轻人走进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对中心主任徐佳说道。问出了疑惑,他停顿了一下,又困惑地问:“这样的我,正常吗?”而这番话,或许是无数“乖孩子”内心深处的共同疑问。

徐佳介绍,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听话”“懂事”。他们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尽量不惹麻烦,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然而,在这些乖巧外表下,往往可能隐藏着不易察觉的心理代价。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到的这种‘乖’是过度压抑自己,不是健康意义下的乖。”徐佳表示,“乖孩子”们往往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特点,即他们对他人的情绪异常敏感,能敏锐捕捉到父母脸上一闪而过的不满;他们习惯性回避冲突,宁愿牺牲自己的需求也不愿表达不同意见;他们常常缺乏主见,面对选择时感到茫然和焦虑;他们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严苛,一旦达不到标准就产生强烈的自责。

精神分析学派专家指出,过度强调“听话懂事”的教养方式,可能催生“假性自体”人格,导致成年后的情绪障碍、关系危机与自我认同混乱。

每天扮演成父母喜欢的样子,扮演不好自己都会崩溃

徐佳接诊过一位31岁的年轻人小李(化名)。小李是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她却长期被焦虑和失眠困扰。“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奇怪的是,我总觉得自己在扮演一个角色,一旦演不好,整个世界都会崩塌。”

徐佳告诉记者,过度要求孩子“听话”可能导致“假自我”的形成。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真自我是建立在个体真实感受和需求基础上的自我,而假自我则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而发展出的防御性结构。在健康发展中,假自我是必要的,它让我们能够遵守社会规则,考虑他人感受。但当假自我过度强大,完全压抑真自我时,问题就出现了,个体仿佛戴着一个“面具”生活,内心却感到空洞和虚假。对孩子而言,当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你听话,我才爱你”,孩子便可能开始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发展出过度强大的假自我,以换取父母的接纳和认可。

徐佳表示,还有两个在“乖孩子”身上常见的特点,就是过度依赖和无法表达攻击性。这些孩子往往与父母保持着黏稠的依赖关系。他们不仅在经济上依赖父母,更在情感和决策上难以独立。24岁的小陈在选择工作时也要不断询问父母的意见,“我怕自己做错决定。每次独立做决定,我都会异常焦虑。”

同时,乖巧的外表下往往压抑了正常的攻击性。攻击性在这里不是指破坏性,而是指表达不同意见、坚持自我主张的能力。完全不会表达愤怒和不满的人,实际上也失去了建立健康边界的能力。

徐佳提醒,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应不一致,当孩子表现“好”时给予关注和爱,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或不同意见时却撤回关注,孩子就可能形成“焦虑型依恋”。他们时刻担心被抛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维持与父母的联结。这种模式后来会延伸到其他人际关系中,形成“讨好型”人际风格。

对许多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而言,他们内心深处往往充满了焦虑。有的父母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有的则担心如果不严格控制,孩子就会“学坏”;还有的父母自己就是在高度控制的环境中长大的,不知不觉重复了这种教养模式。

女子长期受偏头痛困扰,“发泄”一顿后,暂时不疼了

30岁的王女士(化名)对徐佳说,她长期受偏头痛困扰,但在一次心理剧治疗中,当她终于允许自己表达对母亲的愤怒时,头痛竟然暂时消失了。“我从来不敢对妈妈生气,原来我的头痛在替我说出那些不敢说的话。”

徐佳表示,长期压抑真实自我,以“乖巧”示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面临一系列心理挑战,他们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他们面临亲密关系障碍,要么过度依赖伴侣,要么难以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他们常常出现自我认同困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们还可能出现各种心身症状,如失眠、头痛、消化问题,因为被压抑的情绪总会找到表达的途径。

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徐佳建议从这几步开始,觉察与接纳,每天花几分钟问自己:“我现在有什么感受?我真正需要什么?”学着用词语把情绪说出来。从小事开始表达,从低风险的情境练习说真话,比如决定午餐吃什么,或告诉朋友你对某部电影的真实看法。接触内心的“叛逆小孩”,试着做点无伤大雅的“不乖”小事,比如拒绝一个不合理的请求,或在安全环境下表达不满。重新看待人际关系,视那些只因你“乖”才接纳你的关系,努力建立能看到并接受你全部真实面貌的新关系。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自己很难走出“乖孩子”的角色,心理咨询可以提供一个安全探索的空间。

“凡事讲究一个度。”徐佳表示,不是说不能教孩子“乖”,而是要拿捏好度。徐佳提醒,如果作为父母,担心自己可能过度要求孩子“听话”,可以思考自己能否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同意见?是否在用自己的爱作为控制孩子的条件?是否允许孩子拥有犯错和探索的空间?是否在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健康的教养目标不是培养一个从不犯错的“乖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成长为真实、完整的自己,一个有边界、能说不、会愤怒,同时也懂得爱和共情的个体。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渴望被看见、被接纳的真实自我。对于从小被要求听话的孩子而言,成长之路在于勇敢地走出“乖巧”的牢笼,拥抱自己的全部面貌——不仅包括善良和体贴,也包括愤怒、不同意和与众不同。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永远平静乖巧,而是能够聆听内心的声音,包容自己的复杂情感,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忠于自己。(哈尔滨日报记者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