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抑郁症及其治疗的十问十答:心理上的“病”,吃药能好吗?

发布时间:2024-10-18 08:5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梁玉兰

小星(化名)是一名花季少女,可是原本活泼开朗的她笑容越来越少。这几个月她经常莫名地情绪低落,懒言少动,食欲不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夜深人静时她辗转反侧、默默流泪,并且越来越清晰地感到生不如死。小星意识到自己不对劲儿了,犹豫再三后她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当被医生告知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并且需要服药治疗的时候,她内心十分纠结:

“我真的抑郁了吗?”

“已经到了需要吃药的地步了吗?”

“心理的疾病,吃药能好吗?” 

“网上说副作用特别大,而且吃上就停不了!”

……

从业二十来年,工作中我经常遇到类似情况,患者对服用抗抑郁药物有诸多担心,反复研读说明书,上网查询相关信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反复跟医生商讨能否停药,甚至不顾医生的建议,觉得自己好多了就自行停药。

抗抑郁药物果真如此可怕吗?怎样才能顺利达成治疗目标并最终顺利停药?

今天我们就聊聊抑郁症及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您需要了解的一些事儿。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临床表现包括情感症状(如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无价值感、自责、悲观、厌世等)、生物学症状(如食欲减退、睡眠紊乱,难以缓解的疲乏感等)及认知症状(如集中注意力困难、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等),此外还常伴有焦虑、烦躁、担忧等情绪体验及医学检查难以明确原因的身体不适感。

单次发作持续至少两周,常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大多数可缓解,部分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造成患者极大的痛苦感。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早发现、早诊断、及时规范的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残率及自杀率,防止疾病的反复。选择安全性高、疗效好的抗抑郁药物进行系统的治疗是中重度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例如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此外,光照疗法、适当的运动锻炼、均衡营养、规律作息、保持社交活动,以及结合中医养生疗法(例如针灸、八段锦等)也有助于患者进行自我心理状态调节。

心理上的“病”,吃药能好吗?

抑郁症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一类心理疾病。虽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现有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中枢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出现异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快乐因子少了”。临床上通过给予抗抑郁药物调整上述神经元的功能,通常可显著改善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时,积极的自我调整也十分有必要。

什么情况下需要服药进行抗抑郁治疗?

虽然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也不是只要抑郁了就得吃药治疗。一些持续时间比较短且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可以考虑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进行调整。但是,对于病情比较重、持续时间久、自我调节或心理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仍是主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当患者出现自杀风险、食欲明显下降甚至拒绝饮食、伴有严重的失眠及无法缓解的躯体痛苦时,及时给予足剂量、足疗程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抗抑郁药有哪些?

临床上根据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原理进行分类。最常用的一大类药物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朵金花”,包括盐酸氟西汀、盐酸帕罗西汀、盐酸舍曲林、马来酸氟伏沙明、氢溴酸西酞普兰及其升级版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包括盐酸文拉法辛、盐酸度洛西汀、盐酸米那普仑)、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米氮平)、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能再摄取抑制剂(安非他酮)、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5-羟色胺2c受体拮抗剂(阿戈美拉汀)也是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氢溴酸伏硫西汀是一种非经典药理机制的多模式抗抑郁药物,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治疗中。第一代抗抑郁药物,包括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由于副作用相对较大,临床已较少使用。

抗抑郁药物需要吃多久?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讲究足剂量、足疗程的治疗,但并不意味着一旦吃上就不能停药,也不像网上说的那样“会成瘾”。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策略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三个阶段。一般患者连续用药1~2周左右逐渐起效,足量治疗8~12周效果明显,症状完全缓解后,还应进行巩固治疗4~9个月,以防止病情反弹,此后还需进行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然后才能逐渐减药、停药,维持治疗时间尚无统一定论。对于复发的患者,疗程要适当延长,只有那些反复发作的患者,才建议终生服药。因此第一次发病后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不要觉得吃了几天、几周效果不好就自行停药或换药,有可能是因为药物效果还未充分显现。

抗抑郁药物副作用真的很大吗?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像其他药物一样,抗抑郁药确实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例如常见的头痛、头晕、出汗、恶心、口干、腹部不适等,但这些反应往往是轻微的、一过性的,随着治疗的进行多数可自行缓解。用药前建议进行血液及心电图等客观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则服药安全性更高;如果部分指标异常,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注意规避加重损伤。此后还需定期复查,以期尽早发现相应不良反应、及时处理,经对症处理或者减药、换药后,基本能恢复如常。也有极少数案例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往往与用药不当有关。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患者不得擅自调整,如果在治疗后出现任何不适或者变化,要及时告知医生,并与医生共同商议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当然,也没有必要杯弓蛇影,需要知道很多所谓的不良反应,可能与患者对治疗的过度担心相关。

哪些情况会影响抗抑郁药物的选择?

抗抑郁药物治疗有非常强的个体化原则,很多因素会影响医生对药物的选择以及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所以就诊时,请将以下情况告知医生,并与医生共同商定治疗计划。(1)基础疾病,如青光眼、癫痫、帕金森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前列腺增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梗等;(2)目前用药,如正在使用的精神类药物、华法林、地高辛、环孢素、茶碱、免疫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等;(3)烟、酒、浓茶、咖啡等的使用情况;(4)年轻女性患者还应告知医生目前是否备孕、有孕及处于哺乳期等;(5)希望通过治疗获得的疗效、希望规避的不良事件,例如想改善食欲、避免增加体重等。

一种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怎么办?

在临床中,有部分患者因为无法耐受药物的副作用,没有办法进行充分的治疗而影响疗效。此时,我们可以考虑换用另外一种抗抑郁药再次进行系统的治疗,并注意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一般常用的换药方法是交叉换药,即原有药物逐渐减量,新的药物逐渐加量。还有一些患者虽然经过系统的、规范的治疗,疗效并不好,此时可以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以下联合治疗方案:(1)联用另外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物;(2)加用锂盐、甲状腺素、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抗惊厥药物、抗焦虑药或镇静催眠药等;(3)联合心理治疗;(4)联合物理治疗。另外,我们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方向是否存在问题。

如何停用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患者经过系统的抗抑郁治疗,身体会适应药物的存在,如果停药不当,例如骤然停药或撤药过快,就会产生撤药反应,主要表现为原有症状的反跳,导致患者误以为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或原有疾病的加重或复发。要想顺利停药,应采取正确的停药方式,逐步缓慢减量,并且一边减药、一边观察病情变化,一般经过数周的时间是可以将药物逐渐停掉的,然而也有些患者需要更久的减药期。有时出于某些原因,如严重的药物副作用,经过医生的权衡,就需要较为快速地停药了。

说到这儿不知您心中的疑惑是否获得解答。综上所述,规范正确地应用抗抑郁药物能使大多数患者受益,但没有一种药物是绝对安全的,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正确停药,才能顺利地走出抑郁的阴霾。(梁玉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