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心理学实验 | 印刻现象:孩子跟谁亲,谁说了算?

发布时间:2024-09-12 10:50:39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张宏涛

《猫和老鼠》里,小鸡把汤姆猫认成了妈妈,即使找到了真正的妈妈也无动于衷。现实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吗?

★实验内容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洛特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发现,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母亲”后面。即使对方不是真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一只狗、一只猫、一只玩具鹅甚至是一个人,它也会自动跟随。

1935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用孵化器孵化了一些鹅蛋。小鹅孵化出来后,第一眼见到的活动对象是劳伦兹,以后就总跟在他身后,他走到哪里,小鹅就跟到哪里,见到它们的母亲也不理不睬,简直跟《猫和老鼠》里把汤姆猫认作妈妈的小鸡如出一辙。

劳伦兹把这种现象称为“印刻现象”,即“双亲同伴”或者“儿童同伴”关系是一种由本能预先安排好的条件作用形式的获得过程。

劳伦兹发现,印刻是在鸟雏孵化后不久发生的。他观察到,小鸭在出壳后15小时左右是印刻发生的关键时刻。一旦第一印象在关键期被印刻下来,这种行为就是不可逆和不易消除的。

后来,不断有研究者对动物发生印刻行为的关键期进行了实验。1958年,有科学家发现,豚鼠的印刻时间发生在出生第二天的后半日,而且是永久性的。这些豚鼠长大后也不与本种族的个体交配。

1972年,科学家赫斯发现小鹅和小鸭的印刻关键期的“峰值”是在13到16小时之间。

人类会发生印刻现象吗?关键期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印度“狼孩”就是最好的证明。

“狼孩”因从小脱离人类社会生活,错过了语言训练的最佳时期,丧失了人类语言能力。尽管后来回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但其语言能力始终难以恢复,而儿童语言发展的印刻关键期是在1岁到3岁。

分析与对策

印刻实验说明,第一个长期接触的抚养者对孩子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力远超过其他任何人。

不少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让老人带,等到上小学甚至中学才接回身边。这会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有疏离感。无论父母怎么做,孩子都很难和他们贴心,总想回家乡,因为他们只把老人的家当自己家。

一位妈妈生下双胞胎后,找了两个保姆帮忙带孩子。一个保姆带一个,白天陪孩子玩儿,晚上陪孩子睡。后来她发现,两个孩子的性格不像自己,也不像老公,反而随了各自的保姆。一个脾气急,易怒;一个胆子小,总是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他们跟爸爸妈妈不亲,幼儿园放学时,必须保姆来接才肯回家。这就是因为保姆在孩子身上留下了印刻效应,不仅性格像保姆,情感上也更依赖保姆。

如果你是新手爸妈,一定要尽量独立带孩子,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同时注意儿童行为发展的关键期,比如: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当然,个体之间的身心发育速度和方式不尽相同,即使在非关键期,孩子也是在发展的。对于孩子一时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家长千万不要焦虑,多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进行探索和学习。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娃最好自己带,你们一定会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作者张宏涛 心理咨询师;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