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西部地区问题突出 独生子女心理更健康
发布时间:2024-09-12 08:3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李珍玉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其中显示,我国大多数青少年(85%)表现出中等或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不同成长环境下,青少年呈现出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需要更多关注与呵护。
这项大规模调研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主导。研究人员针对2019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中收录的内地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西藏)、近10万名13~18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数据展开分析,发现约2.1万名青少年(21%)认为自己幸福感较高,约6.4万名青少年(64.6%)认为自己幸福感一般,约1.4万名青少年(14.4%)认为自己幸福感较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省份为吉林(39.6%)、黑龙江(33.1%)、上海(32.9%),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省份为江西(19.3%)、海南(19.1%)和安徽(18.9%)。
2019年中国各省13-18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A)心理健康水平高;(B)心理健康水平低。
研究还发现,年龄、性别、城市或农村背景、家中子女多少和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比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男生比女生的心理状况更好;城市青少年比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独生子女表现出更好的心理健康。此外,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告诉记者,这个研究整体反应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年龄越大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多,主要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特别是学业压力,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这在竞争激烈的地区体现更为明显;这个年龄段女生比男生发育要早,生理、心智更加成熟,对各种事物更加敏感,女生也更容易受到身体形象不佳的影响,因此比男生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个研究的一个有趣发现是,我国独生子女的幸福感较高,有兄弟姐妹的反而幸福感较低,可能与家庭子女数量增加导致父母关爱和物质获得被稀释有关。特别是老大为女孩的家庭,常认为父母重男轻女,父母生了弟弟后,自己的家庭地位下降,从而导致一定的心理波动。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主要由于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这个原因在中西部体现更明显。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更加关注,也更愿意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加以运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连续20多年调查的结果都显示,在中小学生心目中,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有温暖的家,其次是有知心朋友。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对18万中小学生的调查也得出同样结论,并发现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比小学四年级学生认同度高10%以上。两项调查结果说明,以上两点对青少年的快乐幸福非常重要。
两位专家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家长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精神环境:
1.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不要一味加压。父母要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创造更多家人共处的美好时光,这是他们的幸福之源。父母需要更多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2.从小帮助孩子培养伙伴关系。在13~18岁的成长阶段,青少年有玩伴至关重要。父母要多鼓励、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玩,一起游戏、聚会、野餐,鼓励孩子参加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篮球、排球、足球等。
3.培养孩子兴趣爱好,鼓励多阅读。在趣味、故事和潜移默化中开阔孩子的视野,帮助他们形成多角度认知的思维习惯,避免“一根筋”,这对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附:《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数据概览
《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通过对全国范围内数十万青少年进行调查,从年龄、地域、性别三个维度分析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数据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13-18岁青少年中,约有25%的人群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地域分布上,东部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数总体优于西部地区;性别上,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更为突出。
年龄差异分析
在年龄层面,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压力来源和影响因素。13-15岁的学生主要受到学业压力和同伴关系影响。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大。同时,他们在自我认同和社交技能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因为人际关系困扰而产生焦虑情绪。
16-18岁的青少年则主要面临升学压力和未来规划的不确定性。这一阶段正是高中学业的关键期,大量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压力无疑是他们心理健康的一大挑战。同时,对于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如大学专业的选择、职业规划等,都可能成为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
地域差异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显示,城乡、东西部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丰富、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上获得的支持和帮助更多,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低。
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则更加突出。这与当地教育资源匮乏、家庭经济压力大、社会支持系统不足密切相关。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仍然被视为“不够坚强”的表现,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
性别差异分析
性别差异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料显示,女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为严重。研究表明,女生在青春期发育期间,生理和心理变化更为显著,同时她们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容易受到人际关系和情感波动的影响。
此外,性别刻板印象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女生的心理压力。社会普遍认为女生应该更加温柔、体贴、懂事,而这种隐形的性别角色期待可能对女生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焦虑和自卑等问题的出现。相比之下,男生则更多地被期待表现出“坚强”和“理性”,他们通常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问题,导致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中国网心理中国综合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等信息)
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心理援助热线“成长记”2024-09-11
教师惩戒权被官方支持,会有助于缓解教师心理压力吗?2024-09-11
对话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抑郁,几乎都和养育有关2024-09-11
青少年出现抑郁等心理障碍,难以发现,可能是家庭“病了”!2024-09-09
最新研究:抑郁症患者脑部特定神经网络较大 情绪症状消失也不缩小2024-09-09
心理百科|促进孩子自主性发展的十大心理学策略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