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背后—— 来自重组家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个案
发布时间:2024-12-27 08:0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肖逸三年级男生小丁,最近脸上总透着忧郁的神色,心理课上的讨论环节,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他却一言不发。小丁原本的课堂参与度也很高,但最近这几节课,他都显得无法融入其中,我鼓励他一起参与讨论,他要么摇头拒绝,要么就是只倾听,不言不语。
上完《面对父母的争吵》这一课后,我刚走出教室,小丁就追上我,怯怯地说:“肖老师,听完课我心里很难受,想和您聊聊。”
来到心理辅导室,小丁对我说:“您上的这节课,让我想起了我爸妈从前总是吵架,吵着吵着就把感情吵没了。”
接着,他又向我诉说了后面的故事。
爸妈离婚后,小丁跟随爸爸生活,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几乎不与他联系。前不久爸爸再婚,家里多了一位新妈妈,新妈妈还带来一位新姐姐。
新妈妈在没和爸爸结婚之前,跟小丁关系还不错,小丁也逐渐开始依赖她,但是新妈妈和爸爸结婚之后,尤其是大家住在一起后,就发生了很多的问题。例如,有次小丁在姐姐的书架上看到一本课外书,他有些感兴趣,就拿走去沙发上看,姐姐发现后,和他发生了口角。新妈妈听到他们争吵,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小丁骂了一顿。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不少,只要是和姐姐发生矛盾,新妈妈都偏袒姐姐。
对于新妈妈的转变,小丁情感上很受伤,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难道新妈妈以前对自己的好,都是装的?小丁和爸爸倾诉这些事,爸爸夹在自己和新妈妈之间也左右为难,而且爸爸经常出差,总不在家。现在只要爸爸不在,他就会搬到爷爷奶奶家住,等爸爸出差回来再搬回去。
学校里的几个好朋友,看出来他最近闷闷不乐,问他怎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家事很难说出口,又有点怀疑这些好朋友值不值得信赖,万一他们表面上跟自己很好,背后却笑话自己呢?所以最近跟他们的交流也变少了,烦恼都压在心里,觉得很憋闷。
家庭变故带来了什么影响?
听完小丁的诉说,我的心情也略微沉重起来。离婚在当代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离婚的父母选择再婚,也是一件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校园里每个班级中都可能会有几个离异家庭或者重组家庭的学生。
父母离婚、家庭重组这类家庭变故,会在社交、学业、情绪、行为等方面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并非所有经历过离异和家庭重组的孩子都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一些孩子可能适应得很好,或是得到了充分的社会支持,所以问题较小。
具体到小丁身上,他首先有比较明显的情绪低落,这源于原本家庭生活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坏。父母的冲突、争吵,以及关系的最终破裂,都对他的情感和心理造成了冲击,让他感到恐惧、焦虑、不安。在新妈妈出现后,他表现出了对新妈妈的依赖,说明他内心渴望一个完整的家庭。然而家庭重组后,他对家庭生活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还是没能重建,反而加重了失落感和被抛弃的感觉。
家庭重组,还影响了小丁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新妈妈的行为,让小丁产生了被欺骗之感,小丁的爸爸理应在当中扮演调解者的角色,可他并没有做好这件事,小丁的被抛弃感就变得更强烈,同时也对人际关系有些失去信任感,变得内向、孤僻,不愿分享自己的感受,回避社交活动。
心理老师提供了哪些建议?
● 记情绪日记
在辅导室内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后,小丁当即就感到松了一口气,说明倾诉对于排解负面情绪有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是即时的,仅在倾诉完的那一刻会感到很释放,而且面对面倾诉这种方式本身也有局限性。我问小丁,如果心理老师不在你身边,你该和谁倾诉?这个问题把他难住了。
我告诉他,倾诉的对象不一定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比如写情绪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描述情绪的触发点,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思考你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应对这些情绪。这是一种向内的情绪管理方法,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相当于是做了一次心灵的“大扫除”,而且容易操作,只要你有纸、有笔就可以进行。
随后我送给他一个笔记本,希望他持续记录情绪日记,尝试自己管理情绪,如果遇到了自己不能排解的情况,就带着日记本来找老师。
● 提供看问题的新视角
小丁不能够理解新妈妈的转变,认为她从前对自己的好都是装出来的。他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这种想法一定符合事实吗?
我问小丁:“你觉得新妈妈除了有点偏袒姐姐之外,有在其他地方对你不好吗?”小丁回忆了一番,发现其实并没有。我随即又问:“那你觉得,把偏袒说成欺骗,对新妈妈公平吗?”小丁陷入了沉思。
于是我对他说:“你不妨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她也经历了婚姻破裂,她的孩子也经历了家庭重组,她更偏袒自己的孩子,其实不难理解。当然,这并不代表她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你就是正确的,我只是建议你不要轻易就把问题上升到欺骗这么严重的程度。也许你更全面地了解她们一些,或许就能逐渐掌握与她们和谐相处的方法。”
随即我又补充道:“对于你们家庭内部的矛盾,我只能提供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最应该也适合去解决问题的,是你的爸爸。若你不介意,稍后我可以通过你的班主任,与他进行联络。”小丁点头同意了。
在辅导结束后,我通过小丁的班主任,和小丁爸爸进行了电话交流,一是告知小丁融入新家庭的困难,二是提供一些改善的建议供他参考。
● 引导重返同伴关系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与同龄人的交往有着成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共同的发展任务,也会遇到共同的困惑与危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营造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
我建议小丁,要把与家庭成员的矛盾和校园内的人际交往分开来看,这是两件事,不要混淆成一个问题,而且你和周围的同学已经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你其实很清楚。
你不妨还像从前一样,主动向好朋友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不一定能百分百懂得你的感受,也不能帮你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他们真的关心你的难过和悲伤,他们对你的倾听、安慰、陪伴,正是友谊的体现。所以,不要再把自己封锁起来,也不要再排斥和忽略同伴投来的关切目光了。(肖逸/镇江实验学校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
心理学实验 | 出丑效应,为什么大家都爱"显眼包"2025-01-09
12356心理援助热线开通一周,北京已接超八百通有效热线2025-01-09
心理援助公益机构为受灾儿童提供心理辅导(组图)2025-01-09
如何更好迎期末?中小学名师送上暖心指南&心理调适“秘籍”2025-01-09
秦皇岛一家医院开设“不爱上学门诊” 医生:背后是学生心理问题2025-01-09
俞国良:文化自信对于赋能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