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心理学实验 | 出丑效应,为什么大家都爱“显眼包”

发布时间:2025-01-09 12:40:52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师维​

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做了“显眼包”,没关系,他不是在出丑,也许会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成就突出、几近完美的人不一定受欢迎,而经常出糗、搞怪的人反而更容易收获大家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1966年,为了研究人际吸引力和人们对他人表现的反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设计了一个“出丑实验”。

实验内容

艾略特·阿伦森准备了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测试对象观看。第一段录像中的成功人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访谈中表现得自然得体、谈吐不俗;第二段录像中的人小有成就,但他在台上表现略显紧张和羞涩,不小心碰倒了桌子上的咖啡杯;第三个是普通人,采访过程中不紧张但也没亮点;第四个受访对象也是普通人,采访中表现非常紧张,和第二个录像中的人一样,不小心弄倒了咖啡杯。

然后,艾略特·阿伦森让测试对象从中选出一位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对于最不喜欢的人选,几乎所有测试对象都选择了第四位—犯错的平庸者,而对于最喜欢的人选,有95%的人选择了第二位有点儿小瑕疵的优秀者。

分析与对策

艾略特·阿伦森的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表现平庸的人没那么受欢迎,可一点儿缺点都没有的人也不一定讨人喜欢,最有人气的反而是那种聪明机灵又有点儿小缺点的人。

为什么有失误的人反而更受欢迎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即人们会通过社会比较的方式来评价自我。他提出两种比较原则:向上原则和相似性原则。一种是往上看,专找比自己强的,想着怎么提升自己;另一种是找和自己差不多的,这样心里才踏实,从而获得社会认同感。要是你有点儿小缺点,大家一看:嘿,和我太像了!距离感没了,亲近感自然就上来了。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有一个“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关系。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双方在交往中交换,满足了彼此的需要。人们当然会倾向于选择喜欢的同类,因为觉得对方也会喜欢自己。一个人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的缺点,就像是在说:“看,我有软肋,但我真实。”这种方式不会让人觉得有压力,反而更容易建立起基于理解和接纳的信任感。

给家庭教育带来什么启示呢?家长都希望孩子表现得完美无缺,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想象一下,在舞台上,别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表演,只有你家孩子东瞧瞧西望望,连动作都记不住。其实,不完美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部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是故意出风头还是无意的失误。如果是前者,它反映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如果是后者,我们要认识到,这是正常现象,不仅不会有负面影响,还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呢!

当然,出丑效应并不是让人故意出丑来哗众取宠,也不是对孩子糟糕的表现给予赞扬,而是倡导不要过分追求完美。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家长要用积极的态度带着孩子从失败里找经验,在出丑中学会成长,在挫折中变得更加有韧性。

孩子偶尔丢人现眼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大方告诉他:“你真的很可爱!”

(文 | 师维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