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 | 冲出教室的孩子:我快死了!
发布时间:2025-01-17 11:33:3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汪瞻一直名列前茅的孩子突然冲出教室瘫倒在地。父母以为孩子是学习压力过大,为此自责不已。事情果真如此吗?
15岁的男孩小浚不敢上学,不敢回家,坚持住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里。过去两个月,他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父母被折磨得焦头烂额。带着这样的痛苦,小浚一家走进了我的咨询室。
孩子口述:
突如其来的窒息感,我快死了!
当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快死掉了,现在回想起来,就好像从鬼门关走了一圈一样。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班里坐着。老师在讲期中考试的卷子,我考得挺好的,心情很放松。突然,我的视线模糊,气也喘不上来,头晕晕的,四肢还有点儿发麻。教室里虽然开着空调,但仍然闷得我汗如雨下。没一会儿感觉都要窒息了,四周的事物也开始变得没那么真实。
我控制不住地冲出了教室,瘫倒在走廊地面上大口地喘气。老师吓了一跳,立刻拨打了120和我父母的电话。瘫在地上的我觉得自己恐怕熬不过这一天了,惊惧、心悸、战栗都会在下一秒夺走我的生命!直到医生把我抬上救护车,我才觉得自己有救了。
说来也奇怪,只是在救护车上躺了一会儿,这些问题就全都消失了。除了有些心有余悸外,连刚刚的濒死感都不翼而飞。爸爸妈妈赶到医院后带我咨询了好几位专家,也做了心电图、血检、CT等很多检查。我本来以为自己是有急性心脏病,结果各项检查显示我的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异常。
我又开始慌了:一方面害怕这种情况再次出现,可能下次就会要了我的小命;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可能得了什么现代医学查不出来的罕见病,会不会年纪轻轻就英年早逝?或者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最后要全身插满管子痛苦地躺在病床上,说不定还要拖累爸爸妈妈,让他们砸锅卖铁,就为了治这个该死的病……
直到一位神经内科的老专家告诉我们:“孩子可能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应该去看一看临床心理科。”所以我们才来了。
爸爸口述:
我们尽力支持孩子,问题怎么越来越严重了?
接到老师电话时,我们感觉天都要塌了!直到在急诊科看到儿子没事时,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看见孩子惊恐的样子又查不出病因来,我和孩子妈妈也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给孩子太大压力了?或者是之前和孩子沟通存在什么问题,没有及时给到关怀才让他这么惊恐?我们和孩子讨论后,先让他在家休息,并且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然而,小浚变得越来越奇怪了。他不仅不敢回学校,听到一点儿有关学校、学习甚至是同学的事情都会感到不舒服。我们想着,为了孩子的健康,学习停一停不是什么大事,我和孩子妈妈也都愿意放下手头的工作来陪伴孩子,于是向单位和学校请了长假。我们也向老师、要好的同学打听过,小浚没有遭遇过校园霸凌。他因为经常帮同学们讲题,人缘很好。老师也反馈,孩子近期在学习方面没有困难,表现稳定。
可是,事情却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了。孩子不敢住在家里,只愿意住在医院周围的酒店里,生怕自己再次瘫在地上无法及时得到医生的救助。我们全家立刻大包小包地搬进了离医院最近的酒店。可是,孩子的情况非但没有变好,还变得疑神疑鬼,甚至开始整宿整宿地做突然死掉的噩梦。
孩子得陪,班不能上,家不能回,生活全部被打乱了。更让我们费解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我们明明都按照孩子的意愿去做,怎么他的状况会越来越糟糕呢?
分析对策:
自责和百依百顺是惊恐的强化剂
在向小浚父母询问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非常想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小浚但凡有所需求,他们都很积极地给予回应。这是小浚愿意相信爸爸妈妈来做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因。但是,小浚的父母因为觉得自己没能保护好孩子而陷入过度自责中,反而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病”难以解决而感到绝望。
我向小浚爸妈澄清道,孩子这种出乎意料、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所诱发的恐惧反应,在临床上被称为惊恐发作,至今心理学仍未找到确切的发作因素。实际上,有20%的人在进入青春期后可能面临这种突如其来的惊恐发作。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面对惊恐发作等心理问题时,常常简单地归因为孩子的学习压力太大了,休息休息就会好。或者像小浚父母一样,要么过度自责,陷入负面情绪的同时传染给孩子;要么缺乏对惊恐等心理问题的科学了解,以为顺着孩子,提供足够的家庭支持就能解决心理问题。这些处理方式忽略了孩子并不成熟的大脑特性,强化了孩子的逃避本能,反而加重了惊恐的严重程度。
面对惊恐,父母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呢?
在小浚担忧和出现惊恐反应时,父母缺乏具体的技巧帮助孩子放松下来,反而和他一起干着急,使得他认为惊恐反应是无法解决的伤害。所以,我指导小浚和他的父母一起开展腹式呼吸的放松练习。这是一种自然而深沉的呼吸,能激活身体里的副交感神经,让我们体验到更多的松弛与舒缓的呼吸方式。小浚父母可以在早起时带着孩子做会儿腹式呼吸再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晚上睡觉前先躺着做会儿腹式呼吸再入眠。这会降低孩子整个身体的敏感程度,同时还能强化他在未来出现惊恐发作时及时使用腹式呼吸来控制惊恐反应的熟练程度。
在逐步降低了孩子的身体反应后,下一步是消除因为惊恐所带来的“我恐怕熬不过去了”“我肯定得了罕见病”等灾难化认知,带着孩子一起修正脑中可怕的声音。
小浚父母和孩子共同玩儿了一场“观看体检报告”的游戏。他们通过自己和家人的一些体检报告,让孩子看到自己家没有心脏病或罕见病史,小浚这个年纪得严重疾病的概率不大。同时,他们也一起讨论了各种体检报告指标、症状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可以如何应对等。让孩子知道问题、疾病没有那么可怕,自己吓唬自己才会放大惊恐给我们带来的糟糕感受,让自己做噩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挑战是慢慢带着小浚回到正常的校园生活中。逐渐暴露在最害怕的情境中,才能帮助孩子获得真正的康复。当然,回归的节奏非常关键。起初,父母只是带着孩子在校园附近溜达,出现惊恐反应时随时停下来进行腹式呼吸,慢慢降低强烈的身体反应,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可以控制住恐惧情绪。接下来,可以陪着孩子等到放学后,回到校园里逛逛,甚至可以试着在班级里一起坐一会儿,并主动进行腹式呼吸练习。
逃避是人类的本能,直面问题并不容易。孩子可能会忍不住在面对惊恐发作的环境时更想逃避,此时就更需要父母坚定的陪同。在持续两个多月的训练后,小浚的惊恐反应已经不再会困扰他,他终于顺利地回到原先的学习生活中。
在孩子处于困境时,父母想要顺着孩子的心意没有问题,都是源自爱。不过,如果顺着的是孩子的逃避本能,变得百依百顺,反而会强化这类负面情绪对孩子的伤害,加重惊恐等情绪对其大脑的绑架。学会科学的放松方式,帮助孩子缓慢而坚定地面对问题,这才是家庭教育中有效的情绪疗愈之道。(汪瞻 临床心理学家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
“躯体化症状是一种情绪病”?别被误导了!2025-01-22
代表委员说丨四委员联合建议:数智赋能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2025-01-22
六成受访大学生从情绪消费中收获丰富的精神世界2025-01-21
心理问答|“社恐”的我怎么才能自在地与人交往?2025-01-21
我是不是抑郁了?该去心理咨询还是医院精神科?2025-01-21
记者探访 | 12356!“没事儿”热线如何解“心事”?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