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有边界的爱,才能让孩子诞生真正的自我
发布时间:2025-01-17 10:54:41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李际昕采访对象
孙瑞雪,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在蒙特梭利提出的“儿童敏感期”概念和5个敏感期现象的基础上延伸、发展和创立了完整的“儿童敏感期理论”;著有《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在爱中成长》等书。
主要观点
父母构筑边界,孩子才能诞生真正的自我,建立稳定的内在秩序,过上有力量的人生。
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发现,许多孩子的问题往往源自长期处于没有边界的家庭环境中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学会建立自己的边界,长大后通常会成为从内而外都有力量的人。他们不仅知道如何照顾、保护自己,还能与他人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价值和目标,并为之付出持续且正确的努力。
缺乏边界,丧失独立性
“我不想要这个玩具!”“我不要这样洗,我要那样洗!”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从2岁开始,原本乖巧可爱的宝宝一反常态,学会了说“不”,甚至常常因为一件不合心意的事而哭闹不休,让父母头疼不已。
其实,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表现。产生边界意识,寻求自主权和控制权,意味着孩子产生了自我的最初萌芽。如果父母没有对自我形成与边界建立的正确认知,很可能会以种种错误的言行处理对待。
举个例子。一个2岁小男孩想把厨房的凳子搬到客厅,当他颤颤巍巍地拿起凳子时,却被妈妈一把抢过来:“快放下,妈妈帮你搬!”她不但把凳子搬出来,还一把抱起儿子,让他坐在上面。但孩子突然发火了,大声哭叫,愤怒地将凳子踢倒!这一踢也激起妈妈的愤怒。“简直是无理取闹!”她把孩子狠狠训了一顿。
孩子真的是无理取闹吗?显然不是。他想自己体验如何搬凳子。执行“我的”想法,感受“我的”想法能够实现的愉悦,这是他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母亲的做法相当于把“我的”想法剥夺了,孩子因此很愤怒。当自己的想法被误读、被压制、被剥夺时,孩子会觉得表达和维护自我是没用的,“我的”想法不重要,大人的想法才重要。长此以往,自我的萌芽就会渐渐被扼杀。
相当一部分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大家注重的是集体主义,看重纪律和规则,对个体的关注较少,边界意识尤其匮乏。因此,父母那代的童年没有发展出自我,没有建立分离感,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只要是为他好,自己干什么、说什么都行。因为认知的局限性,父母不假思索的一句话侵犯了孩子的边界,破坏了他的独立性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
当孩子的做法引起父母的不满时,父母会说:“我根本不用喊,瞪他一眼,他就听话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愤怒的眼神所携带的能量对孩子来说,具有无比强大的杀伤力。此时,他的内在边界不堪一击,自我存在感消失得无影无踪。当孩子走进社会、与周围人产生分歧时,如果对方同样抛出一个这样的眼神,你猜他会是什么反应?缺少强大的自我支撑,无力捍卫自己的内心边界,过度承受压力,力量感就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当孩子对父母的安排表示抗议时,父母会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看似苦口婆心,实则道德绑架。“为你好”的背后隐藏着父母对孩子自我的漠视。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你必须放弃自己的想法,听从我的想法。表面看是爱,实际是以爱为名的控制,并非真正的爱。
“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海灵格说,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边界感的亲子共生关系,意味着家长与孩子的自我都不独立,甚至家长的共生状态要远超过孩子。当孩子没有独立的自我时,很难生发出强大的自我驱动力。
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件事情,结果不尽如人意时,父母会说:“我早就说了……”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似乎还包含着父母的关心,但其中隐含着责备。言外之意是,你不听我的,所以造成了不好的结果。也就是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以后还是得听我的,不能自作主张。
这份责备会使得孩子在沮丧之余,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是我不够好,才导致现在的失败。”当这一认知被一次次强化时,孩子会形成自卑、焦虑的心态,强大的内核很难建立起来。失败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因为父母的话语越过了边界,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打击。
一个人没有真正完整的自我,我的追求、我的目标又从何谈起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抑郁、厌学、啃老、无意义、无价值感等种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了。
建立边界,诞生自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作为人,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为什么成为自己如此重要呢?我们先从它的形成谈起。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时,孩子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世界。如果每一次探索都能够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不受任何干扰、阻碍,相当于他每一次都能够夯实“我”的存在,自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并强大起来。这是孩子从依赖到独立的重要转变过程。打个比方,自我意识就像是给孩子的大脑安装了导航,使他能够明确“我的”方向,有目标地探索和优化“我的”行为。
这里所指的不是家长的目标,而是孩子在自我意识驱动下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同事搬家,她的儿子想结交新朋友。小区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时,他假装不经意地站在旁边,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一一把玩。大家的视线很快被吸引,一人拿一个,开心地玩儿起来。不过半刻工夫,他就和新朋友们打成一片。想交新朋友是孩子的目标,分享玩具是优化行为。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同事阻止儿子,说:“别给他们玩儿,他们会弄坏你的玩具!”这就阻断了孩子有目标地探索和优化行为。因此,在协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必须在有边界的状态下陪伴孩子成长,时刻觉察、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以保证不侵入孩子的边界。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边界,诞生真正的自我呢?
建立边界的最大核心是尊重。爱,就是我尊重你,让你成为你自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并允许孩子的行为。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孩子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世界,保障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人说,这样的话,孩子会不会做放肆出格的事?别担心,父母只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规则,在规则之内保障他探索的自由。
比如在火车上,妈妈抱着婴儿在过道上走来走去,只要不影响别人通行,是可以的。但如果七八岁的孩子在火车上疯跑,父母就需要给孩子制定规则。规则的建立要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为原则。
识别、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要守住情绪的边界,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伤害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比如3岁的宝宝一不合心意就闹,说要打死妈妈。此时,我们要回应孩子的情绪。不妨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你这样说,妈妈觉得你特别愤怒,是不是因为妈妈刚才不同意你的做法?”“妈妈虽然不同意你的做法,但依然很爱你。”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
再举个例子。有一位妈妈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里,常与家人产生激烈的冲突。后来,她做了母亲,在亲子相处中,唯独接受不了儿子的愤怒,因为这份愤怒总能轻易唤醒当年的不愉快记忆,让她瞬间爆发。于是,孩子很快被妈妈的情绪压制得胆小懦弱。
当这位妈妈来求助时,我建议她一定要学会关照自己。每天花10分钟时间冥想,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感受身体的各个细微变化,达到放松的目的,情绪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释放。除此之外,听舒缓的音乐,去大自然漫步,做运动、舞蹈、绘画等自己喜欢的事,都可以转移注意力,疗愈自己。妈妈一旦守住情绪的边界,就不会将不良情绪释放、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影响孩子自我的形成。
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事和自己的事剥离开。时刻觉察自己,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事,还是我的事?这个期待是孩子的期待,还是我们的期待?如果是我们的期待,是否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厘清边界,内在会更加清晰。一个健康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也会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而安全的环境,让他进行自由的自我建设。
这说明,父母在协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同时,也在通过设定和加固边界来强化自己的自我意识。这种双向的互动调整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成长。
维护边界,掌控生活
我的幼儿园从创建之初便将边界教育贯彻其中,至今已经实施了30多年。长大成人的孩子看待问题时既能看到本质,又能换位思考,从更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清晰的边界意识,给了他们敢于说“不”的勇气。
这份维护边界、敢于说“不”的勇气,也是对家长的严峻考验。一个10岁的女孩因与宿管阿姨的小矛盾而受到了训斥,哭着给爸爸打电话。原来阿姨很生气地对她说:“你搬走吧,不要住校了。”孩子的哭声中透出恐惧。
听完孩子的哭诉,爸爸的处理方式很特别。他既没有询问缘由,也没有安抚情绪,而是反问她:“住校到底是谁的事情?”女孩不哭了:“是我的事情。”“既然是你的事情,谁说了算?”“我说了算。”一番引导让孩子激动的情绪立马稳定下来。这就是边界带给人的力量感。
边界要怎么设立并维护?牢牢锚定你的自我。遇到事情时,问问自己的内心:这到底是谁的事情?如果是自己的事情,继续追问:谁来做决定?如果是我来做决定,那和别人又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成年之前,每件事情都能以这样一份确定感来对待,那么,他很快就能在内心的花园外建起一圈坚固的篱笆,篱笆以内是自我成长的空间,篱笆之外有充分的自主权。这座花园谁能来、谁不能来,由他自己说了算。这份笃定与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父母协助孩子维护边界的行为不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有的人甚至会给你扣上一顶“溺爱”的帽子。比如,家里来了好久不见的亲戚。亲戚的孩子对你孩子的玩具爱不释手,非要据为己有。如果是边界不清晰的家长,很可能会为了人情牺牲孩子的感受。但拥有边界意识的父母要有勇气拒绝:“这是孩子的玩具,送不送人由他决定。”
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种现象,在帮助孩子维护边界的过程中,父母会发现自己的自我不完整,边界不清晰。和孩子不同的是,成人需要依靠外在的语言、行动等划定边界,让自我在安全环境中重新生长。为此,我们专门准备了边界力量语言练习包,成人可以在生活中用起来。当类似的语言成为一种习惯,其背后的边界意识也就根深蒂固了。比如:
表达个人需要:
“我真的需要一些时间来独处和放松,希望你能理解。”
“在这个话题上,我觉得不太舒服,我们能换一个话题吗?”
设定界限:
“我很高兴帮忙,但只在周末有空儿。”
“我希望我们能在工作时间外不讨论工作的事情。”
请求更多的个人空间:
“我现在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我们稍后再聊好吗?”
“对于这个决定,我想自己先好好考虑一下。”
肯定自我价值:
“我认为我的观点很重要,我想分享一下。”
求尊重和理解:
“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立场,并尊重我的决定。”
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必须坚持我的看法。”
……
如果因为一些原因,孩子边界已经缺失的话,该如何补救呢?一般说来,这时需要成人为孩子创建一个保护层,以阻挡破坏孩子边界的行为,让他能够在保护层里安然地重新发展他的自我意识,进而有能力设定并形成自己的边界。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就是这个保护层。
一名中学生在学校受到霸凌,孤立无援。当我说“一定是他们错了”时,孩子的泪水瞬间决堤。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保护孩子,让他回到你的身边修复边界,一点点在爱中重新生长出真正完整的自我,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感。
构筑边界,让孩子诞生真正的自我,不是件容易的事,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要时时觉察,处处修正,努力为孩子打造自我成长的乐园。(受访者 | 孙瑞雪 文 | 李际昕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网址:http://psy.china.com.cn/)
“躯体化症状是一种情绪病”?别被误导了!2025-01-22
代表委员说丨四委员联合建议:数智赋能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2025-01-22
六成受访大学生从情绪消费中收获丰富的精神世界2025-01-21
心理问答|“社恐”的我怎么才能自在地与人交往?2025-01-21
我是不是抑郁了?该去心理咨询还是医院精神科?2025-01-21
记者探访 | 12356!“没事儿”热线如何解“心事”?202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