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心理咨询室丨“不配别人对自己好”的高职女生

发布时间:2024-11-19 08:35: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邵雪芬

基本信息

小晶,女,18岁,职业高中高三在读,当地人,独生女。

咨询过程

● 初始印象

小晶长相普通,肤色中等,有一只眼睛有一点斜视,个子大概160cm多一点,不胖不瘦,扎着马尾辫,穿着校服。

当时一起过来的还有两位女同学,她们一左一右,挽着小晶的胳膊,轻声地对我说:“老师,她总是不开心,我们想请您跟她聊一聊。”于是小晶和我开始咨询。

● 咨询问题

小晶在学校里总感到自己的表现不如其他人好,自我评价低,觉得哪个同学都比自己强,甚至陪伴自己的好朋友对她那么好,她都感觉自己不配得到同学们的喜爱。比如最近填报大专志愿,全校就只有她自己一个人忘记密码,当时老师就说她“一根筋”,小晶觉得自己被老师讨厌,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而且小晶一直都认为自己不好,甚至都不知道现在的朋友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好,感觉自己都不配。

● 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

小晶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小晶是独生女,小时候因为眼睛的问题父母总是怕有人欺负她,所以很少带她接触其他小朋友。家庭氛围比较宽松,虽然父母对小晶只读了职高不太满意,但是也没有过多地责怪她,只是让她好好读书,考个好一点的大专就可以了。

小晶小学的时候“自我感觉比较好”,说自己在那个时候是很开心的,无忧无虑,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什么的。在班级里也会大胆发言,就是说错了也不会觉得难为情,好像那个时候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对同学和老师们怎么看自己好像也从来不在意。

这个反差很是明显,为什么一个小学时“自我感觉比较好”的孩子到了高中会认为自己“被老师讨厌”,并且感觉“不配别人对自己好”了呢?

小晶是什么时候才变成现在这样的呢?她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这个观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 

小晶回忆起自己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在课间休息时和同学在走廊上说说笑笑,当时自己坐在走廊上,班主任兼英语老师,一位女教师,经过走廊,突然把脸凑到了小晶面前,几乎是脸贴着脸,眼睛盯着小晶,很严厉地说:“你怎么还在这里啊!马上就上课了。”小晶一下子被吓懵了,什么都说不出来,然后老师就走过去了。

当小晶在回忆班主任对她说话的场景时,她的声音一下子就哽咽了,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泣不成声地说:“她为什么这么对我?我当时又没有干什么……”我突然有些明白为什么小晶来咨询人际关系了,因为那个可怕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四五年,但其实还在她的心里,一直没有过去。

● 理解成因和重新建构

初中老师这个突如其来的质问让从小心无城府的小晶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生活在错误的自我感觉里,原来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糟糕啊,而自己竟然一直浑然不觉。

从那以后小晶开始出现羞耻感和愧疚感,慢慢形成了一种归因,那就是什么问题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不够好,别人对自己好是奇怪的,自己是不配的。

了解了成因只是第一步,下面需要对小晶的“创伤经历”进行重构。

首先,针对“都是自己的错”进行辩论

小晶说哪怕是别人得罪了自己,也是自己的错。老师用面质“得罪别人是自己的错,如果别人得罪自己,怎么还是自己的错?”小晶开始了思索,一时陷入沉默。

其次,对“不同”和“不好”进行探索

小晶在走廊上和同学聊天是和别人“不同”,课间本来就是自由活动时间,并非意味着自己犯了错,成了“不好”;填志愿时忘记密码也是正常的,否则填报系统怎么会设置忘记密码的补救措施呢?这足以证明忘记密码就不是个别现象,而且后来也顺利填报好了,并没有带来什么严重后果,没多大的“不好”;负责填报的老师当时可能也是随口说了一下,因为帮助学生填报志愿也是一项比较烦琐的工作,需要耐心,可能老师当时需要处理很多问题,情绪也是比较烦躁,希望麻烦越少越好,才说了那句“一根筋”的话,但她还是帮助小晶完成了填报,“被人讨厌”缺乏充分的证据。

最后,发现例外,觉察自己的“好”

我注意到有两位同班同学陪着小晶一起过来,是挽着她的胳膊来的,而且她们对小晶非常关心,也很了解小晶的情绪感受,还非常尊重小晶的隐私,同时小晶咨询时她们还在外面耐心等待小晶,这种种表现证明小晶有交往比较密切的朋友,朋友对她很好。我把这些观察发现反馈给了小晶。小晶承认她们确实对自己很好,但是小晶接着就说都不知道为什么她们要对自己这么好,感觉自己都不配。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小晶能有这样对她好的朋友“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呢?我把这个好奇给到了小晶,小晶刚开始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接着,她沉吟了一下,说道:“也许是因为我这个人脾气很好,跟谁都谈得来,愿意帮助同学,有时候也很愿意跟同学说笑”。“所以,你不是什么都不好的让人讨厌的人,你身上也有别人喜欢的东西,这帮助你赢得了朋友”,老师及时地反馈道。

接着进一步“丰厚”小晶的“例外”,我又给了小晶一个问题,“学校里有老师喜欢你吗?”

小晶想了想,肯定地回答:“有的。”

我继续具体化,“那是哪些老师呢?”

“是数学老师,我数学还学得不错,专业老师也还好。”

“所以,还是有老师不讨厌你,甚至是比较喜欢你的,是吗?”我用明确的反馈来赋能,让小晶看到了不同……

一个小时很快到了,小晶是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和两位小伙伴亲热地离开咨询室的,听着她们跟我说“谢谢老师,老师再见!”,语音是甜甜的,语调里面是放松和解脱。

咨询师的思考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影响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因素很多,除了家庭以外,主要就是学校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与反应都会深刻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小晶原本无忧无虑,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可能认为小晶比较贪玩,不够用功,课间在走廊说说笑笑很不应该。由于老师的批评行为很突然,小晶一下子被冲击到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她在自我同一性方面的巨大冲突。青少年对外部评价的敏感导致她对自我评价产生了怀疑,开始走向自我贬损,认为自己做得不好,不配玩,不配开心,不配交朋友,不配别人对自己好。这个没有被处理好的“未完成事件”让小晶从他人的眼里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自己,一个糟糕的、“被别人讨厌”的自己。

心理咨询是一个通过好客体——小晶信任的心理老师,提供给来访一个好的“镜像自我”,让来访在好客体肯定的言语中重新建构创伤经历,重建自我的过程。当来访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就能重新恢复自信和自我肯定,感觉自己也是配得上别人对自己好的,是受人欢迎和喜爱的。(邵雪芬 步红梅/浙江开放大学临平学院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