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大咖会客厅 | 傅春胜:观人观己,从冲突走向幸福

发布时间:2024-08-26 08:3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贾方方

主要观点

婚姻不幸常常源于我们对伴侣的不满意。通过静观练习,我们可以看见彼此的不容易,疗愈自己,理解伴侣,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婚姻和谐。

受访者 |傅春胜文 |贾方方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后来,这句话演变出很多版本,其中一个便与婚姻有关:“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不过,以我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这句话并不太准确。事实上,不幸的婚姻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幸福源自对他的不满意

一般而言,婚姻出状况,背后大多指向三类问题:与伴侣的直接冲突,和伴侣的育儿冲突,以及和伴侣家庭的各种问题。据此,我分享几个特别典型的个案,大家边看边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妻子,名叫阿丽。一进咨询室,她便开启了诉苦模式。“傅老师,别人找的对象又能挣钱又很顾家,我家那位怎么哪个都不沾边呢?论挣钱,跟我闺蜜的丈夫差远了;论顾家,和我同事的丈夫没法比。就这还天天出去应酬,动不动晚归甚至不归。我让他多花点儿心思在家里,他却反咬一口说我不理解他,辩称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这个家。说得好听,我看他分明是心怀鬼胎,指不定出去干什么了。不应酬就挣不来钱了?”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位丈夫,名叫大明,他的问题是和妻子育儿理念不合。“傅老师,您说我妻子怎么不能多为孩子着想呢?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花大价钱为孩子请家教,不就是为了让他能有个好未来吗?她倒好,天天给我拖后腿,说什么孩子快乐最重要。孩子还小,当然觉得怎么高兴怎么来。她都多大的人了,能和孩子一样吗?作为孩子的妈妈,她难道不应该早早为孩子布局吗?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叫默默,她的婚姻问题牵扯到一大家子,这让她的情绪非常低落。“傅老师,我们家那些事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真的是哪儿哪儿都糟心。我丈夫老张拎不清,但凡我俩有点儿什么事,他转脸就汇报给他爸妈;我婆婆也不是个讲理的人,不管我和丈夫谁对谁错,她准把矛头指向我;我公公是个妻管严,婆婆说往东,他绝不敢往西……就连我儿子也有样学样,开始和我对着干。您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呢?”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些困惑:刚才说不幸的婚姻都是相似的,这3位来访者怎么感觉各有各的不幸啊。表面上,这些来访者确实面临不同的困境,但仔细琢磨会发现,困境的本质是一样的,即:我对他/他们不满意。阿丽对丈夫不满意,大明对妻子不满意,默默对丈夫及其家人都不满意。

在婚姻咨询中,这种不满意很常见。夫妻一方单独来还好,要是遇上夫妻俩一起来咨询,现场秒变控诉大会,互相指责,毫不嘴软。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前不久,朋友两口子吵架,跑来找我评理。一见面就吵得不可开交,妻子抱怨丈夫如何不好,丈夫指责妻子怎么不行。你不妨留心观察下身边的夫妻,看看是不是也有这种状况。我想,大概率是有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对他不满意,换个说法就是,婚姻不幸福都是他的错。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怎么会是一个人的问题呢?因为相较于反思自己、承担责任,把锅甩给伴侣可简单多了。只要咬死错在他,那么,解决问题的责任也是他的。他要是能改当然最好,两个人重归于好,皆大欢喜;他要是改不了也没关系,就算分道扬镳,也是他一手造成的。这么做有用吗?答案显而易见,否则,他们就不会来找我了。

我知道,其实来找我的不少人不是为了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是希望我认可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伴侣,比如让阿丽的丈夫更顾家,让大明的妻子认同他的育儿理念,让默默的丈夫一家人都支持她。

当然,我既不会做来访者婚姻的判官,评价谁对谁错,也无法隔空诊疗,给他们的伴侣下药看病。解铃还须系铃人。不过,来访者大都满腹情绪,很难认识到自己才是那个解铃人。因此,平复情绪成了首要任务。

不满意背后是我的不容易

近些年,不断有研究证明,静观对于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很好的疗效,一些人在接受静观干预(或静观辅助治疗)后显示出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少的负面情绪。经过多年实践,我也深刻体验到静观在处理情绪问题上的效果。

顾名思义,静观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静,即平静、停下来,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一个是观,即观照、觉察,觉察自己、他人、环境,觉察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先来说“静”。被情绪左右时,人很难用大脑思考,认知和表述也就变了形。比如默默跟我讲丈夫一家子都不是好人,时时处处针对她。很明显,这不一定是事情的全貌,否则,她不可能和这个男人结婚,还和他生儿育女。于是,我邀请默默做一个五分钟的静观呼吸练习(可替换成静观伸展练习、身体扫描练习、葡萄干练习等)。

“先停下来,花点儿时间把注意力放在此刻的呼吸上,让你的心跟随呼吸,全然地感受呼吸。吸气时知道正在吸气,呼气时知道正在呼气……有时,注意力会从呼吸的觉察上游走,也就是分心了。发生这种状况是自然的,不需要评判或责备自己,留意心的去向,逐渐把它重新带回到呼吸上来……”伴随着指导语,默默一点点安静下来。“我好久没这么放松了,突然感觉前面跟您说的那些事,多少有点儿添油加醋了。”说完,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只有心先静下来,我们才有机会重启大脑去“观”。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乔·卡巴金教授给静观下了一个操作性定义,即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留心当下此刻升起的觉察,借以了解自己,培育智慧和慈爱。这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不加评判,一个是当下此刻。

不加评判就是不做好坏、对错的评价。与之对应的是评判。我们为什么喜欢评判伴侣?因为他做得不好、不对。为什么觉得他那样不好、不对呢?因为他那么做触到了我们内心的情结,即内在的不容易。

以阿丽的故事为例。随着咨询的深入,我了解到,阿丽的父亲经常外出应酬,后来酒后乱性出轨。第三者找上门大闹,母亲忍无可忍,带着阿丽离了婚。“找男人就得找顾家的,否则,赚再多钱也无用。”阿丽对母亲的忠告深信不疑,并照此标准找了现在的丈夫。阿丽的丈夫原本朝九晚五,一下班就回家,能够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可后来,公司内部调整,他不得不外出应酬。阿丽内心的不安瞬间被激发出来,一再强势要求丈夫必须准时回家,结果遭到对方拒绝。阿丽愤怒不已,却无计可施,只能求助我帮她把丈夫拽回家。我专注地听她倾诉完,轻声说道:“你真不容易啊。”那一刻,阿丽放下了所有防御,瞬间泪流满面。

当下此刻就是不问过去,不论将来,只关注现在。来访者有时会沉浸在对过往的抱怨中,有时会陷入对未来的担忧中。大明唉声叹气跟我讲了很多过去的事。父母没本事,害得他没能如愿考上大学;他一路打拼很不易,遇到了很多坎坷;妻子不理解他,埋怨他总爱回忆过去,让一家人都不痛快。说到孩子,大明更是长吁短叹,觉得妻子再这么下去,孩子上不了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更无法完成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他觉得,孩子的未来要完了。

不管是对过去的不满还是对未来的恐惧,都是源于来访者过得不容易。妻子不同意给孩子报班,不小心触到了大明的痛处。他觉得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人生才如此艰难。如今,这样的“悲剧”又要在孩子这里上演,他绝不允许!然而,妻子不理解他,孩子也不领情,这无疑是在他心里的伤口上撒盐,让他更加痛苦。

我和大明聊了聊他的诸多不容易,带着他拥抱这些不容易。慢慢地,不满和恐惧随着眼泪从身体中流出,大明整个人轻松了许多。抛开过去和未来的牵绊,在静观练习中,大明学习关注当下的呼吸、体温、心跳等,渐渐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放在此时此刻。

回到家后,大明坚持做知己知彼的静观练习(即把一部分注意力给到自己,用于稳定身心;一部分注意力给到对方,用于了解情况),逐渐能够做到不被妻子的言行牵动心绪。具体做法是,和妻子沟通时,大明会分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比例,比如自己30%、伴侣70%或者自己80%、伴侣20%等),锚定在一个安稳的呼吸或身体部位(腹部的呼吸、臀部与椅子的接触感、脚底板与地面的接触感等)。每当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波动时,把注意力拉回到这个锚点上。

经过多次练习后,无论妻子说什么,大明都不会轻易被她的语言带着走,比如想着怎么评判她,琢磨如何反驳她,同时也不再感觉到生气、愤怒。取而代之的是,心平气和地聆听妻子,让妻子所说的仅仅是她所说的。如此一来,大明的内在稳定了,情绪和评判少了,对自我的觉察油然而生:我的情绪和妻子无关,而是源于自己的不容易。庆幸的是,这些都已成为过去。如今,孩子有了比我童年时期更好的条件,可以有更多选择,未来也必将有更多可能。

静观内外共建我们的幸福

我想你已经注意到了,前面提到“观”有三方面内容,而我却花了很长时间讲如何觉察自己。为什么?因为觉察自己是基础,只有学会觉察自己,我们才能够看到自身的不容易,觉察惯有的行为模式,改变不合理信念,疗愈童年创伤,进而找回自己的力量;我们才有余力觉察伴侣,看到他的不容易,从指责转变为理解才有余力觉察环境,从对好的视而不见或只盯着不好的,转变为发现生活中平凡的美好与幸福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阿丽渐渐意识到丈夫不是父亲,她也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自己有能力经营出不一样的婚姻。之后,阿丽变得更有力量了,愿意和我一起探讨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有一次还主动和我谈起了丈夫的好。“他其实挺好的,是我自己的问题,动不动就翻他的手机,总想限制他的自由。他虽然不高兴,但从没说过什么重话,更没因此提过离婚。现在想想,他也挺不容易的。前阵子和他聊天,我才知道,公司原本要把他调到外地,收入能比现在高不少。但是,他担心我,所以主动申请调换能留在本地的销售岗……”事情没有变,但阿丽对事情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婚姻问题的解法自动浮出了水面。

大明一直坚持做静观练习,开始能够关注到花草、风雨声,甚至是泥土的芬芳和空气的湿度,整个人变得更加包容。他渐渐觉察到妻子的不容易,看到了她的另一面。“以前,我一直觉得她生活优渥,不懂我的苦。现在我才发现,人生在世,真的是各有各的苦。她家条件虽好,但父母要求也高。从小上各种辅导班,不停地比赛、考级,考好了是应该的,考砸了就是一通批评,甚至还有惩罚……所以,她才这么抵触给孩子报班。原来,她和我一样,只是不想让孩子受和自己一样的苦而已。”后来,夫妻俩不再执着于各自的过往,而是达成一致,看看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尊重孩子的意见。

默默也进步不小,从悲观低迷变得积极阳光,明白有些事情只是自己的想法,而非事实。“我从小不被父母待见,有点儿低自尊,老觉得别人对我好不是真心的,做什么都是在针对我。可是,我从没去主动确认过。上次回去,我和老张敞开心扉聊了聊,发现很多事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他跟父母说我俩的事是为了避免我被猜忌;婆婆前脚说我,他知道后马上就去找她说理……他做得多说得少,偏巧遇上我这么个爱胡思乱想的人,也是难为他了。”误会解开,默默知道丈夫一直很爱自己,更加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见小两口过得挺好,公婆也不再过多干涉了。

像阿丽、大明、默默一样蜕变的来访者还有很多,他们总说:“傅老师,谢谢您改变了我,挽救了我的婚姻和家庭。”我想说的是,他们最该感谢的是自己。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工具、一种方法,他们则用心感受,为爱实践,重塑爱的力量感,重拾经营婚姻的智慧。

之所以用“重塑”“重拾”这样的字眼,是因为我相信人人都有力量和智慧。只是,结婚时间久了,经历了很多事,导致有些人力量不足,智慧也随之被遮蔽。这时候,不要急着向外求,可以尝试做些静观练习,让自己先静下来,向内觉察自己,看见自己的不容易,学习关怀自己。补足能量后,很多智慧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觉察伴侣,看见他的不容易,学习理解和关照他;觉察这段关系,看见彼此的异同,在求同存异中寻找更好的相处方式。

祝愿每个人都能通过静观找到专属的婚姻智慧,活出不一样的幸福与精彩。

采访对象

傅春胜,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婚姻与家庭专委会、静观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城乡社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群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援助专家组成员。

(文中个案均已做处理,人名皆为化名,不涉及个人隐私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