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精神疾病并不遥远!专访:中年人如何关照自己?心理病房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4-10-16 16:43: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辛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疾病,相当于世界上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正在经历精神健康的挑战。在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痛苦和挣扎,以及无数颗渴望被理解与关怀的心灵。因此,精神卫生的问题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次直播,特别聚焦心理健康议题,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同心、静心、安心”,探讨抑郁症的创新疗法,以及神经科与精神科的融合发展。

以下是本次直播实录: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十四病区主任刘竞、临床心理中心十四病区主治医师任小丹,与大家深入交流。

近期,《出走的决心》和《凡人歌》两部影视剧的热播,让中年人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成为了热议话题。为什么中年时期会成为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什么让这个阶段充满了挑战?

电视剧中演绎的情节正是我曾遇到的那些患者生活的缩影。人到中年,常常要承受来自生活的重重压力,同时也要面对由各种关系滋生的种种危机。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往往身兼多重社会角色,他们或许在人生的前半程一直为他人而活,被各种关系、压力和责任紧紧束缚。因此,当步入中年阶段时,他们极其渴望能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自我状态。从心理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年时期几乎已经是人生的后半程。此时,他们的父母通常已步入更加衰老的阶段,身体状况可能愈发脆弱,而他们的孩子又正好处于青春期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种现实处境无疑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别样的挑战。所以,中年人群更加需要他人的关心和照拂。

处于中年阶段的人群如何去关照或调节自己?

学会借助身边的人来为我们提供帮助或支持,彼此关心、彼此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在临床心理病房中,我们开展了团体治疗。这是借助更专业的互助团体,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互助活动。因此,关系的维护也显得尤为关键。我们常常追问幸福源自何处?其实,幸福就蕴含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很多时候,面对压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共同去面对,这种情感上的支持便是相互的抚慰。除此之外,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在早期识别压力?

处在中年阶段的人,往往容易遭遇中年抑郁、中年焦虑、躯体不适及失眠等常见问题。我们临床心理中心接诊的很多患者正值人生的中坚时期,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常伴有严重失眠和全身不适。中年群体通常承担着为他人提供支持的重任,他们的情绪往往内敛且压抑。他们可能认为,向他人表达负面情绪会被视为软弱。此外,还有一部分群体患有惊恐障碍,会表现出急性焦虑症状,类似于冠心病引发的心绞痛或心梗,但各项检查却显示无异常。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总有潜在的担忧和危机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实生活中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人们总是忙于努力,却在忙碌中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和自我关怀。当这种忽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出来。而到了这个阶段,再寻求医生的帮助往往已经较晚。

在门诊过程中,针对这类心理疾病会给出什么建议?

第一个层面是在比较早期的时候进行自我帮助或寻求他人帮助。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训练,比如正念和冥想。适度的运动和锻炼,比如瑜伽和游泳,能够激发我们的大脑,释放更兴奋的神经递质,从而有效缓解躯体上和精神上的焦虑。如果身边人寻求帮助时,我们可以诉说一些关心的话语以及支持性的话,甚至可以多给予他们一些拥抱。这些都是可以为我们或他们提供非专业性的帮助和支持的。我们还是要适时地表达情绪,以得到对方的关心和理解。更专业的一个层面就是寻求医院的帮助,比如我们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一直以来都提供更系统、更科学的专业帮助。

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压力的时候,怎么样积极地去调整?

第一个就是心态。心要大一点,从地球的维度看待人类的渺小。第二个是行为层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社会支持,跟别人有更多情感方面的连接。第三个就是当你遇到事情产生情绪的时候不要排斥,而是要去关照情绪。试着用自己适合的语言将情绪表达出来,从而给情绪一个疏泄的出口。第四个方面,在情绪很乱的时候需要给脑子转换一个频道,通过做一些比较舒缓的运动来调节。在心理病房,还会通过绘画治疗、沙盘治疗等投射性治疗进行帮助。投射性治疗就是,当你有话讲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和工具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医院的心理病房建设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很多患者在精神心理方面遭遇问题时,都会产生强烈的病耻感,他们会觉得尴尬,仿佛自己很脆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烦恼。

然而,当他们踏入我们的临床心理病区时,会发现这里与他们想象中的截然不同。病区位于胡同深处,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许多患者来到这里,都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而且,这里的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也远超出患者的预期。我们不仅提供专业的医疗帮助,还注重人文关怀,让患者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身心的疗愈。

我们的心理病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我们不仅配备了精神科医生,还设有专职的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护士。这样的配置构成了一个医护心一体化的协同工作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多种综合干预手段。患者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一个极佳的治疗空间和时间,仿佛为他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此外,我们的病房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治疗服务。这些服务不仅针对疾病本身,还包括健康教育和认知模式的调整。我们运用冥想、心理剧、沙盘绘画、音乐等多样化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心理问题。甚至,我们还有专门学过中医的责任护士,会带领患者一起练习八段锦等中医养生方法。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日后,心理病房的建设还会有哪些发展?

后续,我们可能会针对一些特殊人群,比如14岁至18岁期间的青少年患者,将特色服务定位在依据人群分类特征的基础上。其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精神和心理问题,如失眠、学习困难、上学恐惧症甚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我们希望能够将治疗、康复和帮助融为一体,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除了专业的医疗行为,我们还会尝试提供家长团体支持,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体验。我们会邀请他们来到病房,与医生、主管护师以及心理师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以便他们能够为青少年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我们病房的一个特色就是强迫症诊疗。我们病房已被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病学分会授予“强迫症诊疗示范基地”称号,在北京地区独此一家。因此,我们在强迫症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我们将在强迫症治疗方面开展更多更灵活、更短程的治疗方案。患者无需住院,也不必进行长期治疗,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安排。

接下来我们邀请到了抑郁症治疗中心12病区主任史晓宁、神经调控中心副主任王鹏飞,与大家探讨抑郁症的创新疗法

抑郁症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近期热议的“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如何区分两者?

这两种疾病都属于一个大的范畴,即心境情感障碍。但从临床角度来看,它们还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抑郁症的常见症状表现为“三低”:情绪低落、动力不足、兴趣减退。而双相情感障碍除了具有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外,还具有与抑郁症完全相反的表现,即我们常说的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会有一些“三高”的表现,如情感高涨、行为活动增多、言语夸大、自我感觉良好等。这一类的疾病破坏性也比较强。此外,还有一种症状叫做轻躁狂发作,这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往往很难被察觉出这类表现,而这个症状正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诱因。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从诊断到治疗原则都是不同的。抑郁症患者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而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表现则是情绪稳定性极差。

早期会有哪些明显信号提示我们可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来看,一些抑郁症患者会出现典型的情绪低落症状。那么,心情不好就等于得病了吗?当然不是。当出现正常的情绪变化时,我们不必过于惊慌。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往往是由于某些诱因导致情绪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些情绪持续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在得到一些情绪支持后能够很快调整过来,那么这种情况就不属于病态表现。

然而,如果在某些诱因下出现情绪低落,并且这种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甚至导致丧失动力,什么都不愿意做,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直接描述这种心情不好的感觉,更多的是感到难受、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各种躯体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及时就诊。

在治疗的过程中,具体会有哪些治疗的方案,哪些需要注意?

目前,我们临床上使用的绝大部分精神科药物都经过了严格的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疗效均得到了保证。然而,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身体状态下,服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疗效各异,副作用也可能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副作用会在刚开始服药的前两周内出现。这是因为身体和药物之间需要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常见的药物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有时也可能出现一些反向的症状。当出现这些副作用时,患者无需过于紧张,因为这些症状通常会随着身体的适应而逐渐减轻,疗效也会逐渐显现。此外,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坚持运动。特别是带有互动性质的运动,不仅可以强健身体,还能扩展社交圈,从而有助于改善心情。

治疗中会不会运用到先进手段或高科技技术?

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会采用诸如经颅磁、直流电等新型物理治疗手段。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则会结合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疗效。

此外,还有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与认知改善手段相配合,主要针对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是多维度的,其中认知症状对患者而言是一个主要问题,很多患者难以得到彻底的改善。目前,临床上对于这一问题的治疗尚没有非常明确的解决方案。

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种认知功能训练工具,该工具通过一个入耳的耳塞,利用其背景音刺激耳部神经振荡,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同步作用实现神经调控。同时,还会结合认知功能训练,共同促进患者的认知恢复。在前期的临床试验中,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另外,还会通过交互式游戏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的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融入心理治疗,也产生了一定的治疗作用。

接下来我们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张庆娥、精神神经联合病房主任董恺,一起聊聊神经科与精神科融合发展的那些事。

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如何区分?这两者有什么交叉和联系吗?

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实际上都是脑科学领域的常见疾病,它们都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问题。然而,神经系统疾病更多被看作是器质性的病变,如脑出血、脑梗、脑部肿瘤或神经退行性变等。而精神疾病则更多地与大脑功能的紊乱相关,表现为精神和行为的异常。

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这两个学科很难完全分开,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些疾病是这两个学科共同研究的重点领域,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在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中,都可以找到很多重叠的疾病,例如癫痫。

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在早期可能会表现出更突出的精神症状,但这些症状不一定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然而,这些症状确实是存在的,甚至可能是疾病的早期表现。此外,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头疼、头晕的患者。神经科检查可能会发现一些神经系统的问题,如脑血管病,但患者的症状似乎又不能完全用脑血管病来解释。这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去精神科就诊。这样的患者在临床上其实非常多见。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要关注这个交叉领域的重要原因。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这两种学科其实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地区分开。在治疗过程中,这两个学科有很多交叉,也会有很多共同的学科运用。

联合病房都有哪些特点?帮患者做到了哪些实在的帮助?

我们的病房被命名为精神神经联合病房,从这个名字便不难看出,精神科和神经科共同参与了对患者的诊疗工作。

共病的诊疗对于神经科和精神科而言都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难点。成立联合病房后,我们将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或为主要症状的神经性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共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为主要的治疗对象。在这个病房中,我们设立了精神科大夫、神经科大夫、康复科大夫、中西医大夫以及心理大夫,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诊疗团队。对患者而言,这样的设置解决了他们在两个科室之间奔波、无法得到统一治疗方案的问题。

有哪些成功治疗的方案或者案例?

神经科有一大类疾病是脑血管病,这也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患者在罹患脑血管病之后,往往会出现一种明确的情绪改变,叫做卒中后抑郁。这种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后期恢复,导致社会功能恢复的延缓。那么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对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规范化治疗,就会对其脑血管病之后的功能恢复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从而也有助于其后期整体的康复。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可能本身信心就不是很充足,同时还可能伴有一些精神疾病。在这种联合治疗的方案中,我们可以通过精神科的治疗,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状态和心情,从而在治疗身体问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