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热点观察

热点观察 | 预制朋友圈兴起:社交焦虑下的无奈选择

发布时间:2024-09-27 15:34:0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敬爱

继“精装的朋友圈VS毛坯的人生”火了以后,“预制朋友圈”成为新的热点,并在十一长假前夕,再度引起热议。尽管近年来“关闭朋友圈”的观点并不少见,但朋友圈仍是无数人表达自我、关心世界的有效渠道。在博主极限拍照6小时,预制国庆朋友圈,喊出“拍预制朋友圈,享预制人生”口号时,也有人不解,“现在朋友圈也预制了”?(9月25日《潇湘晨报》)

“扛起相机就是兵,换装七套,挑战一天拍完一个月朋友圈”。所谓预制朋友圈,就是提前准备并定时发布的朋友圈内容,这些内容往往经过精心设计,旨在展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在“朋友圈”这个舞台上,我们不再仅仅是即兴发挥的演员,而是成为了自己生活的导演和编剧。提前规划、精心布置每一个场景,以确保每一次“亮相”都能达到最佳效果。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当“生活”被预制,我们在朋友圈中看到的,还是真实的自我吗?

预制朋友圈的兴起,反映出了人们在社交焦虑下的无奈选择。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一边渴望被了解,一边处于巨大的社交压力之下,担心自己的分享不够精彩、不够有趣,被边缘化。因而希望通过不断更新状态,以维持自己的社交形象。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一些人选择提前准备朋友圈内容,以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拿出手”,通过提前准备内容来减少在即时创作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感。

然而,朋友圈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即时性和真实性。预制朋友圈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一种独特现象,不同于传统的社交模式中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来建立和维护关系。在现实联系减弱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求链接,朋友圈便成为了评价和理解他人的重要依据。这种基于虚拟内容的社交关系,看似紧密实则疏离。而预制内容往往缺乏即时反馈和情感交流的真实感。当人们发布预制朋友圈时,他们可能并不处于当时所描述的状态或情境中,这种时空的错位使得朋友圈失去了其原有的情感价值。

预制朋友圈的兴起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社交关系。当朋友意义开始泛滥,“陌生人”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朋友圈”之中,朋友圈的发布成为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假扮游戏”,其场景、规则和道具都令发言者具有强烈的“表演意识”。人们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内容吸引关注、赢得认同,同时又要避免过度炫耀或暴露隐私。这种策略性的思考,使得朋友圈的发布成为了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交艺术。

更深层次地,预制朋友圈的兴起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交媒体上互动的本质与价值的思考。一方面,预制朋友圈让我们以一种更加从容和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社交媒体的互动;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开始反思社交媒体作为现实生活的延伸和补充,在人际交往中的真正作用和价值。当朋友圈的内容不再完全是即时的生活记录时,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感受到朋友们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当朋友圈的内容越来越偏离真实生活时,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找到那份最初的纯真和真诚?当分享不再即时,我们如何以更直接和真实的方式与朋友们建立联系?

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曾说:“在数字的世界里,人们展示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诠释。”认识到预制朋友圈只是社交媒体上的一种表达方式,而非生活的全部,我们应保持对生活的感知与表达能力,珍惜与亲朋好友之间的真实交流,让社交媒体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桥梁而非隔阂。毕竟,朋友圈可以“修饰”和“加工”,而真实的生活是无法预演的。(红网 敬爱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