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调查报告

中国医生科普评价报告发布:心理健康内容占比低

发布时间:2023-10-30 10:25:43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武星如

据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10月27日消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少晶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王帆研究员团队历时半年多,通过对抖音、微博、微信三大社交媒体平台健康科普内容的抽样分析,完成《数字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

报告显示,在三个平台中,关于慢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健康科普内容比较丰富,而心理健康等隐性健康话题的可见性与关注度明显不足。在阅读量较高的内容中,日常保健与疾病分析占比较高,癌症、中医药知识内容占较大比例,而心理疾病、疫苗等主题的内容相对较少。

《数字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显示,三个平台中精神心理科医生账号和心理健康方面内容占比较少。复旦发展研究院图

医生应成为心理健康科普主力军

“在长期的门诊工作中,有很多时刻让我感受到,心理健康科普的工作任重道远。”10月29日,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谭淑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躯体上的表现,其实已经不是一个隐性健康问题,但人们对此的认知还是“隐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科普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精神心理学组组长、北京胸科医院党委副书记庞宇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这是制约心理健康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庞宇和谭淑平都同时指出,医生应当成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的主力军。谭淑平认为,医生要做科普需要底气,要对这一领域有充分的了解。“精神心理问题的复杂程度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内科疾病不相上下。医生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数据,能够提供更科学、全面的科普知识体系。但要将这么复杂的问题说明白,要把专业的知识转变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这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积累。”

心理健康科普工作要系统化、体系化

“目前做科普的医生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但实际上我们观察到,很多二级医院、基层的医生,心理健康科普也做得很好。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行业协会的力量,发动更多的医务人员加入科普工作。与此同时,高校、研究所、企事业单位等一些人员也是心理科普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当与他们共同努力,形成科学、全面、可持续的健康科普人员和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庞宇表示将以行业协会的力量推动心理健康科普精准化。“各地区地理、人文情况不一,医疗水平、人们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也不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研究各地区人群心理健康水平和问题的差异,结合医务人员擅长的科普内容,形成行业内的共识,提升科普传播技巧,使心理健康科普精准化,从而以精准化弥补量上的不足来提升科普效果,是我们未来要做的工作。”(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武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