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心灵档案

心理咨询室 | 当青春期遭遇“垂直分裂”

发布时间:2023-12-01 11:02:36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訾非

如果父母可以大胆地告诉孩子:除了成就,生活里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追求,孩子的青春期一定会更平稳地度过!

訾非

不愿输给任何人

高中时,莉莉成绩非常优异,她的梦想是考入某所985名校,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如果她发挥正常,应该能梦想成真。但是高考结束,她以5分之差失去进入那所名校的机会。

高考失利后,莉莉犹豫徘徊了很久,是继续冲击理想大学,还是上一所普通大学?最后,她选择了后者,理由是“再复读一年,我就要继续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那样我会疯的”!

上大学后,自认为“凤凰掉进了鸡窝”的莉莉被失望包围,没有太认真学习,结果期末成绩很一般。莉莉这才发现,在这样一所普通大学里,自己也不是“最优秀的”,这让她更加感到挫败。

莉莉认定:高考和现在的成绩都表明,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将来更不会有什么前途。进入大二之后,她就很少学习了,大部分时间都在追剧、看网络小说或者睡觉。3个学期以后,她挂了两门课。

从小到大,莉莉都希望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一个”。

当有人称赞她的时候,她会暂时地感到自信满满,但是,“不用一天半天时间,我就会转而认为自己其实只是幸运而已”。

在一次咨询中,莉莉这样概括自己的内心状态:“我渴望是最优秀的那个人,无论是谁,我都不愿意输给他。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又觉得自己一点儿都不行,谁都不如。”这样的心态在高三下学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像莉莉这样的孩子不少,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他们的人生目标仅限于考上“尽可能好”的大学,到了青春期就会很纠结。一方面,他们想尽情做自己,尤其是不被家长的意志裹挟;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考上好大学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有些孩子得偿所愿,进入大学后,开始慢慢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些孩子虽然也在考学上得偿所愿,但上了大学以后,彻底失去了目标感。而那些未能得偿所愿的孩子,比如莉莉,则更容易在新的学习环境里,一次次感到挫败和失望,变得既好胜又自卑。

“垂直分裂的人”

初入大学,青春期尚未彻底结束,但因为已经是大学生,“再也不是小孩子而是大人了”,他们又不能再像原来那样跟父母使性子,或者在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求助父母和老师。再加上学习、生活上都压力重重,后果可想而知,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家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描述过一类人,他称之为“垂直分裂的人”。在生命的早期,他们活在周围的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高期待里,竭尽所能地迎合他人的期待。

在幼儿园尤其是小学阶段,他们很容易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但到了初、高中阶段,内心的需求依然被父母忽视和压抑,孩子的内心就会生发出很多羞耻感和自卑感。

我们可以把科胡特所描述的“垂直分裂”的内心,比喻成一个由两个房间组成的家。客厅里富丽堂皇,墙上贴着奖状,桌上摆着奖杯,这个家看上去十分优秀;但另一间房子却是空的,那些属于个人的愿望和能力都被塞到了床底下,或者堆到地下室里不得问津,更谈不上被实现和施展。

像莉莉这样的学生,一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被家长和老师喜欢甚至偏爱。因为足够优秀,他们内心的自卑和羞耻感往往并不为人所知,有时候甚至不为他们自己所知。

然而,他们并不会因为长期得到他人的认可就变得格外自信。事实上,由于需要在大家面前扮演“完美榜样”,他们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设定极高的标准,渴望完美无缺。

然而,在初中以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中阶段,学业竞争的压力加上青春期心理的加持,这类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体验到挫败感。

即便备受赞赏,比如考了班级第一名,他们还会自责为何不是年级第一?而如果考了年级第一,区级、市级呢?他们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内心的体验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所以,哪怕莉莉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大学期间任何一次考试的不理想,都会让她觉得自己非常一般,一点儿都不优秀。

缺乏自信的另一个原因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发展别人鼓励的能力和品质,人格就很难有完整而全面的发展。

其中最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格,就是“超脱感”。未成年人很难把成就、生命价值截然分开,尤其是被成年人美誉的青春期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晚意识到,成就只是生命里的一个组成成分,即便不优秀,也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去追求。

没有什么不可替代

生命里任何单方面的成分都不是全部,都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在未成年时期早早地饮了成就这杯“酒”的孩子,可能进入大学阶段后还是醒不过来,有的甚至可能一生都醒不过来。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他们面临成就受挫或者接触到自己很不擅长的领域时,为什么突然变得自卑和精神“瘫痪”,时而暴躁,时而堕入深深的自责和自我嫌弃中。

每一个内心垂直分裂的孩子,都需要经历一番特别的成长,方能拥有一个完整和有持续活力的人格。

这意味着,内心里那个“客厅”不再以富丽堂皇为目标,而是获得成熟的自尊。也就是说,他不再渴求在别人眼里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不再希望自己时刻都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也不再寻求特权。

当他从青春期迈向成年,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开始自己为人生做出一个个决定时,就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恰当地扮演社会角色。

当然,内心那另一个“房间”,那些被压抑的愿望和能力,也应该得到被发展的机会。

莉莉在高中时,因为父母、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学习理工科的人更聪明”,她便选择了理科。实际上,莉莉从小更喜欢并擅长语文、地理和历史,她在考入大学并感到失望的时候,阅读文学作品成了自我安慰的最有效方式。

如今,当莉莉得知考研可以跨专业,可以在职业方向上重新选择时,她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另外,在中小学阶段,莉莉虽然看上去与人为善,但那种从神位上跌落的担心,使得她不由自主地与他人处于竞争的状态。

现在,她终于开始渴望真正的友谊——大多数同学在初高中阶段就拥有的那种亲密无间、无所不谈的友谊,其实多么重要和熨帖人心。

作者简介:訾非

佐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托兰斯创造力和资优研究中心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曾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著有《完美主义研究》《感受的分析: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译著《心理勇气》《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婚姻与家庭》杂志特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