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节后综合征”:心理医生支招这样“收心”
发布时间:2025-02-05 11:29:22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李莉雅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在节后的两三天里,有些上班族工作存在效率低,老人难以适应突然恢复的清静日子,孩子无法安心为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做准备的现象,这就是我们说的“节后综合征”。为此,记者采访了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彭倩,请她为大家支招如何“收心”,远离“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不是疾病
“长假结束,我有时会出现上班没精神头的状态,感觉全身哪儿都不舒服。”市民杨先生说。尤其是春节假期结束,他发现身边的一些同事,也存在无精打采、情绪不佳、工作效率下降等现象。
“‘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彭倩说,“节后综合征”常出现于长假期或节日后,其症状包括疲倦、失眠、昏昏欲睡、胃口欠佳、难以集中精神工作、肌肉酸痛或心跳快,还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衰弱等,焦虑、空虚或容易发怒。
彭倩告诉记者,上述症状一般出现在放假状态和非放假状态区别特别大的人群中,并非人人会有。出现这些症状的人群不要慌张,要及时调整心态、规范作息,以缓解不适。
她解释说,现代人日常处于紧张、快速、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中,会对长假产生“解放身心、彻底放松、远离工作”的过度期待,所以当长假结束的时候,心理上就会出现“又要回到枯燥的工作中”的巨大落差。再加上一部分人群在假期中的生活状态相对于平时有很大不同,从作息不规律、吃喝玩乐一下子回到井然有序的工作里,所以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需要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
“最好的预防办法是在假期里基本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包括作息时间、饮食运动等。”彭倩说,当前已经返岗的人群不要焦虑,可以将工作内容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制定好计划,从而获得更多的信心和成就感。“逼迫自己立即进入高速运转的状态,反而容易造成焦躁不安。”
四招应对“节后综合征”
针对“节后综合征”的种种情况,彭倩表示首先要了解患上“节后综合征”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一般来说,程度不重、时间持续不超过两周以上的话,可以用以下四种方式自我调节。
“首先要调整好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彭倩说,大家可以通过休息、调整生物钟、洗澡泡脚等消除疲劳。要让大脑放松休息,可轻轻按摩头部、听听音乐,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睡前还可以洗个温水澡、泡泡脚、做腹部深呼吸等,帮助宁心安神,提高睡眠质量。
彭倩说,春节期间,大家免不了大快朵颐,所以节后建议一日三餐合理膳食,做到清淡饮食,细嚼慢咽,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少吃甜食,逐步让肠胃回到平日的状态。经历了节日的“放纵”,运动量减少,人变得“懒懒的”,总感觉没什么精神。所以节后及时恢复运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进行活动量相对大一点的运动,比如快跑、游泳、球类等,以帮助身体重获元气。
“节后容易出现焦虑、郁闷、烦躁等情绪,甚至对上班怀有恐惧的心理,建议大家调整心态,循序渐进。”彭倩说,假期结束后的几天,不宜马上安排高强度工作,最好有一个缓冲调整期。同时,应当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假期结束了,逐步找回正常状态。
彭倩提醒,大部分人经过调整能很快恢复正常的状态,如果有的人一直调整不过来,出现睡眠紊乱、身体不适、情绪问题等,就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帮助老人孩子调整状态
春节假期里,老年人在体会了全家团聚的热闹、开心之外,也打乱了自己原有安静生活。所以当假期结束,老年人要尽快恢复因节日中断的晨练等活动,避免由热闹的状态突然到安静的状态引起情绪的变化,不适应清静的规律生活。
“子女也应该多关心老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并没有被忘记,减少节后带来的失落感。”彭倩说,节后一周内,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节后综合征”。这段时间,为人子女应该多回家探望老人,或多给老人打电话,让老人感受到家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亲友的关心固然重要,可老年人自身心理的调整也同样不可忽略。”她说,老年人可以通过结交新朋友,培养兴趣爱好,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做到放宽心,从而减少失落感和孤独感。
除了上班一族、老年人群,还有一部分学生群体也有“节后综合征”的困扰。比如开学了不想回学校,恐惧回学校学习,甚至会因此与父母发生争执等。
“这种情况也叫‘开学综合征’,这类孩子会出现厌烦开学,害怕开学,一想起开学就感到焦虑、烦躁。”彭倩解释说,假期里越放松,作息越没有规律,开学前就越容易发生烦躁焦虑的情况。所以,学生在假期里就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做好规划,做到张弛有度。开学前一段时间,作息也应该及时进行调整,慢慢把作息时间调整到与上学一致。
同时,家长也要尽快进入“开学”状态。“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看书,在家营造学习氛围,避免出现开学后不适应而影响学习,甚至造成孩子紧张、焦虑等状态。”彭倩说,如果已经出现这样的状态了,家长要更多地与孩子沟通,慢慢缩短孩子游戏的时间,逐步调整作息时间,作业可以先易后难,也可以做些开学的准备,如买个新书包、新笔等,增加一些开学的“仪式感”,让孩子明白快要开学,应该收心了。(石家庄日报 记者李莉雅)
人勤春来早,这份节后心理调适指南请收好!2025-02-05
远离“节后综合征”:心理医生支招这样“收心”2025-02-05
青少年“转换性障碍”高发:揭示身体信号背后的心理秘密2025-02-05
热点访谈 | 从心理学视角看未成年人犯罪2025-01-27
心理中国特别策划 | 春节的温情与心理关怀2025-01-27
心理师园地|探寻心理咨询中言语表达之外的可能性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