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焦虑”催生需求热潮 亲子和谐为何千金难换?
发布时间:2025-02-05 14:28:21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 庄媛 王赫岩“孩子不和我们说话怎么办?”“孩子重度依赖手机,不让玩手机就会和我们起冲突……”如今,社交媒体上经常可以看见类似的“家长求助帖”。特别是在寒假期间,家长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增加,“亲子矛盾”的频率也随之升高。
近年来,手机依赖、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沟通不畅等问题,让许多家长倍感压力。面对教育难题,不少家长选择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寻求解决方案,各类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应运而生。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指导”线上市场发展迅猛的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问题与隐忧:一些“指导师”资历难以查证、课程效果涉嫌虚假宣传、服务收费标准不统一等现象,让家长在选择时顾虑重重。
天津市家教中心走进学校。庄媛王赫岩摄
“家庭教育指导”开启“需求蓝海”之门
张女士16岁的女儿自从上高一后,性格变得叛逆,回家就关上门玩手机,还有厌学情况,对母亲的询问不是沉默以对,就是只会给出“是是是”“就这样吧”等不耐烦的敷衍回答。沟通无果让张女士深感无助。“朋友建议我试试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于是,张女士通过小红书、抖音、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报名参加了一些“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成长疗愈”类课程,并加入多个“家长群”交流经验,“群里家长少则几十,多则几百,都是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大家跟着‘导师’读书、看视频进行‘学习’,有时还可以连麦交流,但这些‘指导’并没有针对我的具体问题给出有效建议,亲子关系也没得到改善。”
另外一位家长刘女士在机构宣传的吸引下,花费近20000元购买了“线上+一对一”的全套服务,课程承诺随时可以和“导师”沟通。然而,刘女士在接受“指导”近两个月后发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并没有太大好转,和她交流的状态也是时好时坏。刘女士觉得钱花的“有点冤”。
近日,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搜索发现,带有“家庭教育指导”“亲子关系修复”等标签的帖子数以万计,其中有的帖子一两天内就可以互动过千。社交媒体上一些热门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训练计划”,销量显示也是动辄过千过万。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市场可谓是“需求蓝海”,但家长们却面临难以判断这些服务真实效果的困惑。
记者体验从“咨询”到“推销”的全流程
记者通过小红书私信联系,加入了一个100多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微信群。在这个群里,几乎所有家长都面临亲子矛盾的问题。然而,面对孩子情绪不稳定、沉迷手机、不愿意写作业、说谎等不同问题,“指导师”给出的解决方案千篇一律,比如“要剖析自己,给孩子写封信吧。”当记者就“孩子手机依赖严重,成绩下降厉害”问题,向一名线上“导师”进行单独咨询时,这位“指导师”与记者一问一答五六个回合后,便得出了“孩子内心有创伤,内在驱动力不足”的结论,随后迅速推荐了大量“名师资料”“指导案例”“过往成就”“直播体验课”等收费课程,见记者迟疑,又开始推销成套高价课程:“最后1个名额,只要3580!”“孩子的转变,几节课就可以看到效果。”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长在线上寻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时,经常会经历得知信息、选择机构、加入群聊、体验课程、花钱参加学习培训的“全流程”,普遍会遇到以下问题:
无效信息泛滥。网上求助时,评论区和回复往往充斥着大量的“卖课”信息或“私信解决”涉嫌广告的内容,令人难以筛选有效建议。
机构资质难以查证。选择机构时,面对机构标榜的各种“大V”、名师的证书、资料,例如“多年休学指导经验”“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成功完成数千例家庭教育指导案例”等从业资历以及资质证书,家长很难查证真伪。
“推销”课程套路多。加群“体验”时,家长会经历各种“洗脑”,既有“一周见效”“快速改善”的诱人承诺,也有“我报名过这个课程,孩子现在可好了”的个人经历讲述,在群里带节奏,落脚点都是“推销”高价课程。有的一个小时电话咨询的费用就高达两三千元,一个月至三个月的整套线上指导课程价格,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标准。对于“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的同样问题,有的“导师”说家长要尝试放下,顺其自然;有的“导师”则说家长一定要向孩子反思自己,找出问题根源。
课程效果难以保障。课程宣传“绝对有效”“短期改善”“家长今天好好上课,孩子明天好好上学”,但实际上效果却差强人意,“听了家庭教育的课程,感觉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是不是被家庭教育课程割了韭菜?”有家长表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面对纷繁复杂的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市场,家长想要找到真正适合自身需求的服务并非易事。在缺乏统一专业化标准的情况下,不少家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金钱,却依然难以有效解决亲子问题,甚至陷入更大的焦虑中。
“问题孩子”背后常有“问题家长”
记者从天津市人民检察院了解到,2024年,我市检察机关共依法制发“督促监护令”252份,督促家长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
“很多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都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南开区检察院的未检干警高弋告诉记者,“如果能从家庭教育的源头提前‘干预’和‘查漏补缺’,很多悲剧或许不会发生。”
南开区检察院的未检干警在进行法治教育。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4年初,南开区检察院未检组办理了一起高中学生涉嫌犯罪的案件。涉案未成年人的家长得知案件发生后,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积极配合学校和司法机关,进行家庭教育指导,逐步修复了亲子关系,在检察机关依法对其孩子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孩子顺利通过六个月的考察期,还考上了大学。
在河北区,未成年人小明(化名)因为亲子矛盾,长期夜不归宿,影响了矫治效果。对此,河北区检察院联合妇联、团委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力量,为小明一家人开展“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找出矛盾症结,帮助这个家庭修复了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指导:如何有效预防“恶逆变”
17岁的小东(化名)因中考失利遭母亲频繁责骂,对家里的环境感到窒息,逐渐沉迷网络,还认识了不良人员,时常出入酒吧、KTV等场所。2023年1月,小东在一家KTV喝醉了走错包间,与他人发生争执,对方用干果盘将小东面部砸致轻伤。
东丽区检察院的检察官向小东的母亲制发了“督促监护令”,并将小东的家庭纳入“检察家庭教育课堂”,专门定制了督促监护方案。特别是针对小东母亲经常抱怨孩子的问题,进行了专门指导与帮助。这位母亲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帮助下,转变教育观念,学会耐心与孩子沟通,不再指责孩子,母子俩的关系越来越好。小东也摒弃了不良行为,顺利完成学业。
东丽区检察院办理的这起案例,由于成功进行家庭教育指导,避免了未成年被害人的“恶逆变”(即被害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犯以后,在不良心理支配和其他因素推动下导致的逆向变化,亦即从被害者向害人者方向的转化),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三批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典型案例”。
“我们会同妇联、教育等部门,建立了集心理疏导、跟踪矫治、家庭教育指导、控辍保学、亲子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通过‘陪伴式’的教育指导,已经帮助多名涉案未成年人修复亲子关系,重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东丽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伍淑平介绍,家庭教育问题并非一时形成,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帮助家长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妇联、教育、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部门形成合力,通过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干预和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因为家庭教育问题引发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天津方案”:家庭教育指导延伸到家门口
面对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焦虑的家长觉得“求助无门”时,难免会“病急乱投医”。其实,天津市早就有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部门。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家长提供教育支持。市级中心通过公益沙龙、直播课等形式推广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并开通全天候咨询热线,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难题。除了市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近年来,全市16个区陆续成立了区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全市各学校也普遍设立了家庭教育工作站,安排了专兼职教师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比如,河北区就在全区设立了13个家庭教育工作站,并通过家长课堂、亲子活动等形式,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精准送到家长身边。
40岁的张婷(化名)对记者说,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女儿,女儿上高一那年,她就辞去了工作全职在家陪读,就希望高中三年能给女儿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地学习。张婷觉得一切都按照她理想的状态推进着,却发现女儿越来越不愿意跟她交流甚至一度拒绝上学。张婷慌了,“我到网上查询,找心理咨询给孩子做心理疏导,但是都没有太大效果。后来我带着孩子到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咨询。通过参加公益沙龙、听直播课以及面对面的指导,我才意识到,孩子突然出现问题,是我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通过学习,张婷改变了家庭教育方式,将自己主动变为孩子主动,孩子有了内驱力,做任何事都主动,亲子关系变得和谐,孩子的学习慢慢回归正轨,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市教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陈秀茹告诉记者,像张婷这样的案例,十年来指导中心处理得数不胜数。“中心成立初期,家庭教育的概念知晓度还不够。近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以后,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陈秀茹说,中心在市妇联、市教委指导下,通过网络公开直播课、公益沙龙等形式,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还升级了家庭教育热线电话,开通微信公众号、直播号、视频号,为家长和孩子提供24小时的咨询服务,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我市河北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是将服务延伸到社区。今年寒假第一周,河北区家长学校就在河北区新开河街东华里社区开课了,第一堂课,是由河北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郭雅洁主讲,主题是《老人假期如何带好娃》。“到了寒暑假,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由家中的老人照顾,这些老人成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老人也能和孩子父母一道,共同努力带好娃。”郭雅洁对记者说。“通过这些课程,我学会了如何和孩子更好相处,也知道隔代教育的重要性。”东华里社区居民张阿姨说道。
专家
家庭教育指导仍需规范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立平副教授认为,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度显著提升,检察、妇联、团委、关工委、社区、学校、家庭已经初步形成了家校社协同、多部门合力育人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各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工作站、家长学校的有效介入,不仅能有效缓解家长的压力,还为家庭提供科学化、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策略。
然而,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市场的线上乱象,市民仍需要保持清醒认识。一些所谓指导大多缺乏专业性,提供的建议和指导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误导家长,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家庭教育指导师划定为新职业,将其定义为:从事家庭教育知识传授、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家庭教育活动组织等的人员。既然“家庭教育指导师”已被划入新职业范畴,就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职能部门应通过整合资源,有组织地推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例如,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服务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确保提供者具备必要的资格和专业资质。同时,建立严格的认证和培训机制,确保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认证的从业人员,才可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剔除市场上不合规范、不专业的信息与服务。此外,增设用户反馈和投诉通道,鼓励家长举报虚假宣传和不专业的指导信息,形成社会监督与行业治理的合力。通过多部门协作,打击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市场健康发展。对于存在虚假宣传、不合规经营的机构和个人,应建立失信黑名单机制,限制其市场活动,倒逼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家庭教育指导市场的良性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一环。在面对教育焦虑和市场选择时,家长需要理性判断,选择科学的指导方式。同时,通过政策完善、行业规范和多方协作,才能推动家庭教育指导真正成为家长的助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的家庭防线。(天津日报 记者 庄媛 王赫岩 文/摄)
心理话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情绪价值?2025-02-05
心理疗愈锦囊|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成长的契机2025-02-05
人勤春来早,这份节后心理调适指南请收好!2025-02-05
远离“节后综合征”:心理医生支招这样“收心”2025-02-05
青少年“转换性障碍”高发:揭示身体信号背后的心理秘密2025-02-05
热点访谈 | 从心理学视角看未成年人犯罪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