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安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心理咨询行业管理探索
发布时间:2025-04-23 11:18:06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刘永红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人民身心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护理、儿科、病理、全科、老年医学专业队伍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提升公众的幸福感。2017年9月,心理咨询不再作为职业资格实行准入制,是否属于医疗行为难以界定,如何加强行业管理备受关注。
一、心理咨询行业基本情况
(一)从业机构发展现状。总数呈井喷式增长,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省份。从登记注册情况来看,多为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营利机构,其他为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机构。服务模式多种多样,传统形式为线下服务,但近年来线上业务明显增多,机构主要通过公众号、APP等途径提供网络咨询、心理测试、文字树洞、倾诉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二)从业人员发展现状。专业背景多样。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以及各类经过专业教育或训练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供需缺口较大。自2001年原劳动部发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至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全国取得该职业证书者约130万人,但实际能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不足2万人。准入不再设限。2017年9月,人社部公布140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心理咨询师取消入列。目前该资质为第三方认证,常见授予机构包括中科所、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其中,中科所证书行业内认可度较高。能力参差不齐。目前我国缺乏对心理咨询人员职业培训与考核的管理体系,且教育成本较高,某社会心理服务机构《2021—2022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70%以上的咨询师近一年的学习支出(培训、督导、个人体验等)超过1万元,41.28%的超过3万元,对其能力提升影响较大。
(三)心理服务发展现状。内容及形式多样。基本涵盖了人生各个阶段,包括心理测量、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等,主要通过个体、家庭、团体以及“线上+线下”等形式开展。技术流派多元化。基于不同理论、哲学假设,各流派运用不同的咨询技术开展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动力学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存在—人本主义疗法等流派,咨询周期不等。服务收费差别大。目前各地对心理服务收费标准无明文规定,单次咨询收费从100元到3000元/小时不等,相近资质收费相差甚远。除按次结算外,部分机构实行“套餐”服务,一次性缴纳多次费用。
(四)心理服务培训现状。培训需求旺盛。从国家发展及社会需求层面看,政策鼓励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近十年来,公众对心理学、心理咨询关注逐渐升温,相关培训大量涌现。培训种类繁多。目前,心理培训主要包括系统培训、短程培训和取证培训等三种方式,不同技术流派门槛差异较大,培训费用几千至十几万元不等。培训合格≠执业资格。究其根本,如非纳入职业资格,即使培训合格取得证书,也并不意味着能够提供符合市场期待的心理咨询服务。
二、心理咨询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标准不统一。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规范心理咨询行业,但行业标准仍然不够统一,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和标准存在差异。此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督导。
(二)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手段。部分心理咨询机构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收费不透明、虚假宣传等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此外,线上心理咨询平台的监管难度较大,部分平台存在资质不全、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
(三)队伍建设不合理。部分咨询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督导,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此外,部分从业人员存在职业道德问题,如泄露客户隐私、不当行为等,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声誉。
(四)公众认知不足。部分人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咨询,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此外,部分人对心理咨询的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咨询过程过于抽象,难以看到实际效果。
(五)服务可及性不足。尽管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在增加,但服务的可及性仍然不足。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心理咨询资源匮乏,很多人难以获得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心理咨询服务的费用较高,部分人因经济原因无法负担,导致服务覆盖面有限。
三、管理模式探讨
(一)完善行业标准与资格认证体系。进一步提升心理咨询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完善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此外,应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管理,建立严格的考核和督导机制,确保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加强行业监管与自律。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和线上平台的监督,确保服务质量和收费透明。此外,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制定行业规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三)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督导,相关部门应推动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和督导机会,确保从业人员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此外,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四)提高公众认知与接受度。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媒体宣传、社区活动等,向公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此外,应鼓励公众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心理健康意识。
(五)提升服务可及性与覆盖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关部门应推动心理咨询资源的均衡分布,增加心理咨询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能力。此外,应探索多种服务模式,如政府购买服务、公益项目等,降低心理咨询服务的费用,提升服务的可及性。
(六)推动行业创新与发展。鼓励新兴服务模式的应用。相关部门应支持线上心理咨询平台的发展,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心理咨询服务的融合,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此外,应加强对新兴服务模式的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隐私保护。 华夏时报 刘永红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教授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东峰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习调研2025-04-24
趣味心理学丨斯特鲁普效应与心理健康2025-04-24
基于“心安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心理咨询行业管理探索2025-04-23
从甜蜜到厌恶:超限效应的影响与应对策略2025-04-23
心理研究:中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2025-04-23
心理问答|挣脱外貌焦虑:你本来的样子,就是春天最好的答案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