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心理观察|当代年轻人 “去婚育化” 心理解析

发布时间:2025-05-08 08:3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韩明丽

在豆瓣“不婚不育保平安”小组,一条高赞帖子引发众多年轻人的共鸣:“当我好不容易攒够 30万存款,却发现结婚生子离我越来越远。与其背负另一个人的人生,不如先给自己买套房,求一份安稳。”这段话深刻道出了当代年轻人在情感与生存夹缝里的辛苦与不易。接下来,我想引用生活中一个来访者更具体的故事和感受,来说明年轻人为何“望爱却步”。

小林因父母催婚的烦恼走进咨询室,她向我倾诉道,父母能看到她 30岁了还没对象没结婚,但却看不到她为什么会以这种状态生活。她每日的生活是早上八九点起床,简单地喝一杯牛奶、吃一片面包便匆匆上班,晚上八九点还常在办公室加班。偶尔遇到心动的对象,可在繁忙的工作节奏里,那些内心的小火苗很快便熄灭了。在她眼中,与明天要交的报表汇报相比,婚恋似乎并不那么有紧迫感,而且这也是一大人生项目,绝非一星半点功夫就能完成。“也不是不想爱,属实是爱不动了”,小林的这番感叹,我在身边不少年轻人那里也时常听到。

1.“生存模式”下,爱情成为奢侈品

如今,经济压力如影随形,年轻人仿佛被困在“生存模式”的程序之中,每走一步都要精打细算,只为在现实世界里站稳脚跟。在这样的环境下,爱情和婚姻被视为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许多人便选择暂时搁置爱情,一心去积累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消费主义浪潮汹涌来袭,严重异化了亲密关系。社交平台上那些精心包装的“完美伴侣模板”,要求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短视频里诸如“仪式感就是真爱的象征”等营销话术,不断冲击着年轻人的爱情观。年轻人内心渴望纯粹的爱情,可在现实的不断冲击下,那颗纯真之心也被蒙上了一层怀疑的阴霾。渐渐地,物质条件竟成了衡量爱情的标准,无情地取代了情感的深度与温度,让年轻人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迷失方向,陷入了“完美主义困境”和“高标准高期待”的陷阱之中。

2.情感需求转变:从传统语境迈向自我凸显

情感需求出现了明显的代际转向,从“一生一世一双人”到“自我优先”。在传统叙事中,婚姻是“人生的必选项”;而在 Z世代的价值观里,它逐渐变成“可选项”。这一转变背后,是两代人对“自我”定义的根本差异。

随着个体意识的不断凸显,年轻人不再甘愿被传统观念所束缚。回首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她曾用犀利的言辞嘲讽“利益联姻”,牢牢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捍卫着自己对爱情的纯真向往。如今的年轻人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清醒”,他们坚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对灵魂的亵渎”。这背后,是他们对精神契合的追求,以及对人格平等的捍卫。他们不愿在将就的婚姻中消耗自己的青春与热情,而是期待找到产生灵魂共鸣的伴侣,共度一生。

与此同时,“孤独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为年轻人的独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宠物经济日益火爆,小猫小狗成了贴心的“家人”,陪伴着年轻人度过一个个独处的日夜;虚拟社交打破了现实社交的种种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情感交流的渠道,让年轻人能够跨越地域与时空的界限与他人分享心声;一人食文化流行,让独处时光变得有滋有味,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年轻人不再把“孤独终老”视为人生的遗憾,反而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境界,一种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认同。他们重新审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独处中沉淀自我、提升自我,在与外界的适度交往中获取能量,精心构建起独特的个人边界,守护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3.社会结构变迁:传统家庭模式遭遇挑战

许多家长无奈地感叹,如今的年轻人让他们看不明白,而他们的一些做法也让年轻人看不惯。当下的家庭模式与家庭观念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代际之间的观念碰撞愈发明显。

原生家庭的过度干预,对于年轻人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父母出于爱与关心,却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他们积极安排相亲,对子女的婚姻决策指手画脚,试图用传统的观念与方式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然而,事与愿违,这种过度掌控反而激起了年轻人强烈的逆反心理。两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大相径庭,父母认为“稳定”便是幸福,子女却执着地追求“自我实现”,观念的冲突让家庭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不过,破局的希望已然在黑暗中闪烁。在对“传统婚姻模式”的反思以及脱口秀等综艺节目中频繁出现的反讽中,年轻人开始逐步地探索新型亲密关系。AA制婚姻、丁克家庭、周末夫妻等非传统模式不断涌现,它们削弱了传统婚姻的固有框架,为情感联结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年轻人不再迷恋于“白头偕老”的传统婚姻叙事,而是试图在社会的变迁浪潮中,抓住那些真实动人的瞬间,用心编织属于自己的情感连结纽带。

4.寻找破局之道:于理性与情感间觅得平衡

面对年轻人中凸显的“去婚育化”心理趋向,有人悲观地高呼“爱情已死”,但也有人敏锐地从中看到了亲密关系在现代更加纯粹和被珍视的希望。

传统婚姻模式或许在年轻人眼里不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但深度的人际交往依旧不可或缺。在追求自我成长的漫漫征途中,年轻人应为自己为社交和互助留存一方空间。在与他人的相互扶持中,去寻觅心灵的慰藉与归属之所,让心灵不再漂泊。正如电影《好东西》中的王铁梅,她在困境中坚守着对家人的爱与责任,用温暖的亲情支撑起生活的希望,也诠释出幸福的多元内涵。

无论是极端女权主义对婚姻的全盘否定,还是保守派对“不婚不育”的道德批判,这些极端观念都在无形中人为地制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与矛盾。真正的进步,是在坦然承认人性不完美的基础上,学会在妥协中坚守底线,学会在多元中寻找共识。就像《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为了爱情放下傲慢,以谦逊之姿赢得伊丽莎白的芳心;伊丽莎白为了家庭的幸福,也放下偏见,接纳了达西的真心,他们在矛盾与误解的漩涡中相互磨合,最终实现了爱与自我的完美平衡。年轻人同样需要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寻觅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在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和谐共生的路径。

“不婚不育”话题的持续热议,宛如一场关于“爱情与婚姻现代性”的大型社会实验,引发着广泛而深刻的思考。年轻人想要重新探索和定义“亲密关系”。他们顶着传统观念习俗带来的压力,一步步地在多元化的浪潮中,去探寻适合自己的情感模式和生活方式。他们所需要的,并非是道德的批判与指责,而是来自社会各界更多的试错空间与情感教育,是那份理解与包容。恰似简・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在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碰撞中不懈地追逐着幸福,相信他们也将在理性与感性的交织融合中,不断地探索、试错,最终寻找到属于他们的爱情答案。(作者: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科普工作者、心理专栏撰稿 中国网心理中国原创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