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聚焦“问题教育” 学生面临心理、情感多重挑战

发布时间:2024-10-29 15:05:07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辛理

10月26日-27日,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问题学生和问题教育"。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如何改变旧有教育价值观、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问题学生",已经成为需要直面解决的社会问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论坛上谈到,在理论层面,"问题学生"这一概念并不存在,也不应该存在。无论在中外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外教育理论的论述中,都没有"问题学生"的概念、定义和研究。然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问题学生"是一个特殊现象,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临的难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意识中,"问题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

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表示,长期以来,用分数这把尺子衡量学生,学生自然就被认为是问题学生。要改变问题学生,首先得改变问题教育,改变问题教育,必须改变问题教育的实施者,就是问题师、问题家长。

李镇西在论坛上发布了《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报告"》。调查覆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及心理学和医学专业人士,共收到有效样本37956份。调查显示,"问题学生"这一标签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学生的看法和行为评价。

调查称,学生们遇到的最大困难集中在学习方面,尤其是考试和学习成绩,同时还面临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战,如被孤立、缺乏自信、沟通障碍等。学生们认为造成困难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因素占比44.38%,如学习态度问题,其次是家庭因素占比22.62%,如父母对学习的严格要求带来的压力,以及同伴因素和学校因素分别占比17.2%和15.8%,如自由活动时间不足和规章制度过于严格。

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在习惯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严重,均占比在40%以上。此外,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注意力涣散问题也较为突出,占比均在35%左右。手机上瘾和性格问题同样需要关注,占比均在25%左右。

教师们认为,班级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学生的习惯问题,占比达到65.79%。其他影响班级的问题包括家庭问题、手机上瘾、学习问题、注意力涣散、情绪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占比均超过40%。相比之下,人际交往问题对班级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问题学生"的人数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心理和医学专业人士指出,学生最常见的问题是情绪问题,其次是手机(游戏)上瘾和厌学问题。社交障碍、抑郁症、多动症等问题也较为普遍。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王旭明认为,"问题学生"之所以会产生,与师德问题、学校管理问题、学校对学生思想教育不足以及对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不当等也密切相关。要解决"问题学生",首先需要解决"问题教育"。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表示,养育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卷"现象严重。"内卷"让家庭失去了平静,让父母失去了耐心;"内卷"让学校变成战场,让老师失去了耐心;"内卷"让成长变得恐惧,让孩子畏生而逃。

李玫瑾谈到,在养育和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和顺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性,避免过度强加外在目的,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她表示,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应重视外周神经系统的发育,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促进孩子的生长。到了6岁左右,应着重发展孩子的躯体神经系统,保证足够的运动量。然而,许多家长过早让孩子接触复杂问题,忽视了他们的神经发育时间,这是对时间的浪费。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共同围绕主题,跨界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为"问题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为广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第一中学宜良学校和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大中小学教师、医务工作者、家长及学生代表1800余人参加了论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