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青少年抑郁高风险背后 这些问题亟待关注解决

发布时间:2023-10-09 10:16:4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任弯湾

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官方网站显示,2023年2月23日,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全书基于近20万人次的调查,综合分析呈现了当前我国多个人群的心理健康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青少年群体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半数心理障碍始于14岁或之前,但大多数都不会被发现和获得治疗。可见青少年情绪问题备受忽视。

10月8日,在由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共青团湖南省委联合主办,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共同承办的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系列活动现场,湖南省脑科医院副院长袁宁详细介绍了我国精神卫生相关现状,并着重讲述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种种因素。在青少年抑郁高风险背后,还有不少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袁宁在精神科工作已有十余年时间。“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患者越来越多,精神卫生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

据推测,目前全球近10亿人患有心理障碍。也就是说,几乎每8人当中就有一位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近年来全球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激增,其中抑郁症患者约增加5300万,增幅高达27.6%;焦虑症患者增加了6200万,增幅高达20.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介绍,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下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突出。本次调查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

在成年人群中,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也显著高于3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焦虑风险检出率的年龄差异呈现类似趋势。可以发现,在成年人群中,青年群体的抑郁风险较高。

蓝皮书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分析显示,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相比2020年有所下降。女生相对男生有更高的抑郁、孤独得分;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纪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住校或父母外出工作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袁宁特别提到,大约有一半的心理障碍症状首次发生在14岁以前。

如何认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袁宁介绍,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许多版本,目前为止最经典的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10条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做恰当的满足;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心理健康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标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社会变革、生活环境和方式、亲子同伴关系、环境污染、早期教育、自身行为、家庭管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处理原则就是增强保护的因素,消除危险的因素。”袁宁介绍,近年来社会高速发展、转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速,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例如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住房、上学、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从很多方面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儿童精神医学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

我国目前约有4.2亿儿童,占全世界总数的五分之一,且大部分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目前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精神卫生资源的不均衡。也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达到了先进的水平,但大部分偏远地区缺乏专门的儿童精神服务。”

袁宁回忆,湖南省脑科医院约从2017年起独立开设儿少病房,从睡眠科独立出来,作为独立的亚专科。而我国第一家成立儿少专科病房的医院在南京,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放眼全国,此类病房发展了还不到20家,整体速度较慢。

另外,关于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依然不足。在许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精神疾病”等同于“疯子”,这加重了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孩子和家长的病耻感,阻碍患者得到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睡”中都有可能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症状,需要得到及时关注。

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决策和管理缺乏儿童精神医学专家参与,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中小城市为孩子看心理健康相关疾病,基本上按成人的模式处理。我国目前也缺乏儿童精神专科医生的认证、培训和管理。”相对成人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学会、网站、杂志等交流平台也有限。

关于我国儿童精神医学发展,袁宁提出了几点展望。首先,儿童与成人的人为界限将被打破。第二,希望将来儿童神经、精神发育等基因诊断和分类能成为现实,早期诊疗和干预将有新的突破,不再重身体、轻心理;重知识、轻能力。另外,儿童心理健康的多学科和多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潇湘晨报 记者任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