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美育赋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报告:超1/3心理临界儿童获显著改善

发布时间:2025-11-24 11:24:42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梁长玉

在世界儿童日到来之际,如何有效破解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支持资源匮乏的难题,有了来自上海的创新方案。近日,上海晨光公益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亚副教授团队在沪联合发布《美育赋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报告》。报告通过覆盖近3000名乡村学生的严谨调研证实:一套以艺术为载体的心理健康美育课程,能有效改善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并帮助超过三分之一处于心理健康临界状态的儿童,其评估得分回归至健康区间。

这项研究成果,为改善我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生态,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上海方案”。

报告显示:超三分之一临界状态儿童在课后转为健康状态

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但专业师资的短缺是长期存在的现实瓶颈。如何破局?上海晨光公益基金会与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美育。他们共同开发了一套融合心理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创新课程,并对其成效展开了科学评估。

此次调研覆盖河南、山东、广西等地39所小学的2669份有效学生样本。报告数据显示,课程结束后,学生在沟通能力、理解他人、自信心及情绪调节等多个维度的自评和他评指标均获得显著提升。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课程对潜在心理风险群体的干预效果。课前,有693名学生的心理评估得分超过临床临界值。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这一群体的整体得分显著下降,其中247名学生的分数成功回落至健康区间内。

“一个显著的改变,是孩子们从情绪的‘被动承受者’,变成了‘主动管理者’。”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亚在解读报告时指出,“通过绘画、手工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他们学会了识别、理解并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改变正从课堂延伸至师生和亲子关系中。”

模式创新:标准化课程包,让一线教师“用得上、教得好”

这一积极改变的背后,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可复制”模式。为了让非心理专业的乡村教师也能胜任,项目团队将专业心理知识转化为标准化的视频教案、操作手册和材料包,大幅降低了授课门槛。

今年,这套课程已通过晨光公益“美时美课”乡村美育计划,进入全国200余所学校,覆盖超2万名学生。孩子们在本校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观看动画、短片学习情绪知识,再用画笔和黏土自由表达。

一位参与课程的家长分享道:“孩子现在不仅愿意和我们聊情绪,还会用课上学到的沟通方法解决问题。这是课程带给她最宝贵的成长。”

共建生态:多方力量汇聚,共筑儿童心理健康防线

在发布会上,来自社区公益、素质教育、学术机构的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理+美育”模式的可持续推广路径。

晨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林益仲表示,发起研究的初心,就是希望为乡村儿童心理支持提供一个经过科学验证的有效工具。“我们期待与更多伙伴携手,将这套方案推广至更多有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据悉,晨光公益“美时美课”乡村美育计划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累计覆盖全国1076所乡村小学,惠及超百万师生。从硬件改造到课程开发,再到如今对“心理+美育”模式的科学验证,该项目正为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提供着有价值的实践范本。

晨光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少霞表示,公益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专业投入的事业。未来,基金会将继续深耕儿童教育领域,联动更多社会力量,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网 文/梁长玉 主办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