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做心智障碍残疾人的“情绪护航员”
发布时间:2025-07-02 10:21:2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王薇一场心理辅导课背后的3000多次陪伴
“我今天很高兴,因为妈妈给我买了新的健身器”“要过生日了,我很期待,我要邀请小伙伴一起庆祝”……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内,一场充满爱与温暖的心灵之旅正温情开展——在“汇爱好心情”公益项目心理团体辅导课程中,心智障碍残疾人学员们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分享情绪,在专业心理辅导中拥抱阳光。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重点打造的公益项目,“汇爱好心情”通过“专业机构+团体活动+家庭支持”的多元模式,已累计为超过3000人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成为助力心智障碍群体构筑情绪屏障、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
团体辅导课
在互动中解码情绪密码
走进心理工作室团体心理辅导课的课堂,30余名心智障碍残疾人学员围成一圈,正随着欢快的节奏做“十巧手手指操”。灵活舞动的手指不仅锻炼着精细的动作,更让学员们在韵律中舒展身心,为心理工作室罗叶老师即将开启的“心手同绘情绪奇遇记”辅导课做好情绪铺垫。
平静、兴奋、委屈、惭愧、心烦……这些普通人细腻的情绪表达,在心智障碍残疾人的身上同样存在,如何让他们理解这些情绪并且勇敢地分享,罗叶老师希望通过辅导课让学员们看见“自己”。
“情绪天气预报”环节中,学员们用“晴天”“多云”“雷阵雨”比喻心情:“我心里下着小雨,感觉有些疲惫”“我像晴天一样平静满足”……抽象的情绪通过天气意象变得直观可感,学员们在分享中逐渐理解自身与他人的情绪状态。在认知情绪表情环节,他们从30余种图片中快速挑出与当下心情相符的表情,踊跃分享。
课堂上,大多数学员分享着简单而质朴的快乐:“我有了新的健身器”“我要过生日了,要邀请小伙伴一起来”“我的侄子要小升初了,我想他考出好成绩”……分享中,每一名学员都在认真倾听并为同伴的快乐而兴奋地鼓掌。
“他们与我们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差异点,我们希望这种团体心理辅导课可以让这些心智障碍残疾人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包容和温暖的力量。”罗叶老师说。
课堂的高潮落在“情绪脸谱”创作上。学员们用画笔为白色脸谱注入色彩:俏皮的小丑、艳丽的花纹……难以言说的情绪通过线条与色彩自然流淌,现场氛围温馨治愈。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正逐步提升着学员的情绪识别能力与社交互动意愿。
多元服务体系
构建心理支持生态网络
据了解,示范中心心理工作室通过“个性化咨询、兴趣小组、团体辅导、家庭治疗”四大服务板块,构建起精准化心理支持体系。其中,专业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为100余人次提供一对一咨询,定制方案缓解心理压力;“手心的阳光”兴趣小组每月开展三次活动,搭建同伴互助平台;“诗歌诵读”“看见情绪”“青春期心理健康”三大系列团体辅导累计服务500余人次,让学员在集体活动中收获成长;家庭治疗则以系统理论剖析家庭关系,化解因照料压力引发的心理困扰。
与此同时,专业机构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拓展了服务深度。北京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带来的“成长之翼·青春期导航计划”,聚焦心智障碍青少年在两性交往、生理变化、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在“青春心旅·社交赋能”公开课上,学员们通过动画案例、场景模拟学习“认真倾听、清晰表达、友好回应”的沟通三步法,在扮演“邻居”“同事”等角色过程中强化职场社交礼仪。这一课程作为示范中心与北京慧心荣德心理咨询中心自2024年合作以来的常态化服务,已逐步形成专业化、定制化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务体系,正助力心智障碍群体积累社会适应技能。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作为全国省级专业化综合性程度最高的残疾人综合服务阵地,广泛面向北京市户籍全年龄段、全障别残疾人提供短期托养、儿童康复、艺术康复、职业康复和成人康复等示范服务。目前,已累计链接12家签约公益单位与40余家社会单位,打造“光影汇爱”“舞动汇爱”等系列公益品牌。
未来,示范中心将继续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助残服务模式,为残疾人及家庭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公益服务,助力他们拥抱更有尊严、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话·
做心智障碍残疾人的“情绪护航员”
对话: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心理工作室负责人罗叶
北青报:心理工作室都有哪些活动形式?频率如何?
罗叶:我们一般每周开展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规模根据需求动态调整。除辅导外我们还有诗歌朗诵、绘画、制作情绪减压小视频等兴趣班,以及针对心智障碍残疾人家属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活动,通过互动帮助家属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能量。
北青报:这些辅导对参与者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罗叶:变化非常明显。比如我们的学员小薇,她以前非常内向、社恐,现在变得开朗大方,愿意主动展示自己;另一位学员从最初不敢站起来说话,到现在虽不主动但已不再抗拒参与。很多学员通过“烦恼纸飞机”活动——写下烦恼后折成飞机抛出,其他人匿名支招——逐渐学会内化他人的建议,改变认知模式,人也变得更灵活、不钻牛角尖。他们在团体中感受到包容与温暖,信任度提升后,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互动性都有显著进步。
北青报:您如何看待心理公益项目的意义?
罗叶:心理健康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人在情绪不稳定时无法有效参与活动,情绪稳定能让心智障碍残疾人在手工劳动、职业康复等场景中更加投入。我们的项目就像“情绪护航员”,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韧性。比如:通过情景剧模拟被指责的场景,学员会逐渐理解他人意图,提升心理承受度,促进同伴关系和谐。学员的正向反馈也让我感受到“赠予是双向的”,他们的成长就是项目最大的意义。(北京青年报 记者王薇)
热点观察|乡村学生的心理困局2025-07-02
心理咨询师说|无解问题别纠结 面对现实“改造”认知2025-07-01
治愈系美文 | 能量低迷,请认准“心理医生”史铁生2025-07-01
百余位专家学者研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2025-07-01
《湖南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条例》7月1日起施行(附全文)2025-07-01
情绪与压力管理丨拥有成长型思维,突破自我设限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