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压力管理丨拥有成长型思维,突破自我设限
发布时间:2025-07-01 08:3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马丽娜“刘老师研究的课题获奖了!”同事兴奋地向我报喜,随后却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失落:“你看刘老师,真是聪明,发表了那么多文章,还先后被评为市优秀教师、省级特级教师,各种荣誉加身。我怎么就不行呢?写文章不会,课题研究也不行。”
我劝同事说:“别灰心,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文章、做研究的。你多尝试、多改进,一定也有机会获得荣誉。”
同事摇摇头说:“我天生笨,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行,和天生就聪明的人没法比。我能力有限,这无法改变。”
类似的话,我时常能从同事和朋友那里听到。其实,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工作慢、头脑不灵活、什么都不如别人。他们往往将别人的成就归因于“天赋”,而自己没获得成就,是因为生来没有天赋,一切后天的努力都将是无用的。
他们为何会如此呢?这与他们的思维模式有关。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引发“自我设限”
固定型思维模式,指的是个体认为自己的能力、智力和才能是固定不变的,无法通过努力或学习来提升。持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对能力的固定认知
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如,“我学不好物理,是因为我天生就没有物理天赋”。这样的信念会导致他们严重低估自己的潜力,忽视了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进步。
●对失败的消极解读
他们往往将失败视为对个人能力的否定,而不是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如,在某次考试中成绩不佳,他们会认为“我脑子笨”,而不是“我的学习策略需要改进”。这种对失败的消极解读会让他们内心产生很强的受挫感,加重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自己更缺乏自信,继而失去行动力。
●对挑战的回避倾向
固定型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认为,“如果我做某件事时需要努力,说明我没有能力应对。”因此,他们倾向于回避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他们也可能会故意不努力或者拖延时间,以便将任务失败归因于“没尽力”“时间不充分”,而不是“能力不足”。
●对批评的防御性反应
由于自我评价较低、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他们对外界的批评会格外敏感,容易将批评视为针对个人的攻击,而不是建设性的反馈。他们可能会拒绝接受批评,或通过反驳、攻击批评者的方式来维护自尊。同时,批评还容易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导致不能冷静分析批评的客观性并从中学习。
由上述可见,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导致一个人严重地自我设限:因为失败过,就认定自己不能获得成功;容易责备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依赖舒适区,拒绝成长的机会;不能接受建设性批评,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与固定型思维模式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因此他们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面对失败和挫折时,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倾向于将其视为自己成长的机会,而不会归咎于个人能力的限制。他们坚信,通过反思、调整策略并持续坚持,可以克服阻碍并获得进步。
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总会尝试跳出舒适区,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并勇于面对新的挑战。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是创新和创造力的源泉,在飞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具备创新能力的个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比常人更大。而随着个人在各个领域取得进步和成就,他们会逐渐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和能力的认可,继而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转变思维模式,有何方法?
思维模式具有可塑性。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可以将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潜力并实现个人成长。
◆重新定义失败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一个关键,是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当遭遇失败时,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了什么,要吸取教训和寻找改进的空间。
另外,要避免将失败与自我价值挂钩。失败只是某一时刻的表现,不是对个人整体能力的否定,不要因此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
◆调整自我对话
在日常的自我对话中,我们要避免使用固定型思维的语言,如“我不行/做不到/不擅长”;要用成长型思维语言代替固定型思维语言,“虽然我目前还不行/做不到/不擅长,但我可以通过努力获得进步。”
成长型思维语言越具体,就越生动有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口号上,而是要用更完整的段落与自己对话。如“我意识到自己对当前的任务还不够熟练,但我相信这是暂时的。只要我一步步尝试,不断积累经验,我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这样的对话不仅能激发内在动力,还能帮助我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书写成功日记
生活中每一次小的成功,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记录。每记录一次小成就,就能增强一点自信心,减少一点对失败的恐惧。长期记录并定期回看,可以提升自信,强化自我认可,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成功日记没有固定格式,具体内容应包含以下三方面:
成功事件,“我今天完成了学英语的计划,背了50个单词。”
行动觉察,“我中途感到灰心,因为有些词汇很难记住,但我最终找到了记忆方法并坚持了下来。”
自我反思,“我很棒,因为我能做好自我调整,并战胜了惰性。我意识到做任何事都需要耐心、自信心和坚持。明天我会继续加油。”
即便你今天没有做成任何事,你也要记录,要在日记中重点反思为何失败,以及如何将失败转化为学习的机会,如“我今天没有背够50个单词,是因为我开始的时间太晚了,明天我将早点开始。”
◆寻求建设性反馈
每个人都有认知盲点,难以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而他人的建设性反馈能提供新视角,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明确方向,促进成长。
我们应该向谁寻求建设性反馈呢?他们是对我们有深入了解的、有相关经验且愿意真心帮助我们的人,如家人、导师、领导、密友等。
寻求反馈时,我们要保持开放谦逊的态度,即便对方的反馈令我们难以接受,也要认真倾听,避免防御性反应。得到反馈后,要主动向对方请教改进建议,真诚地感谢,并反思制订改进计划,将反馈转化为行动。过一段时间后,可再次向对方反馈进展,持续寻求反馈和建议。
愿我们都能拥有成长型思维,在工作和学习中抓住机会并持续进步,最终成就个人的成长与成功。
(马丽娜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网址:http://psy.china.com.cn/ )
台湾民间机构吁关注家庭暴力中的青少年心理创伤2025-06-30
变经验为数据:湖南创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实现“三大转型”2025-06-30
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一旦出现这些心理异常信号,必须警惕!2025-06-30
专访张新安:运用心理学方法提升职场幸福感2025-06-30
心理疗愈|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五个秘诀2025-06-30
心理专家:高考后要警惕网络沉迷 重建健康的自我调节机制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