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解读 | 囤积障碍——一个被长期忽视的老年人心理危机
发布时间:2025-07-07 10:03:11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沈洁、乔颖近期一则“独居老人沉迷囤积杂物”的新闻引发热议。
新闻中囤积物品的王阿姨不是个例。
在生活中当推开父母家门,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旧报纸、塞满衣橱的过时衣物、甚至早已失效的药品......这些被子女视为"垃圾"的物品,对许多老人而言却是难以割舍的"珍宝"。
储藏物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适当的储藏行为是有益的,但像王阿姨这样过度储藏,或过分收集无用、没有价值的东西而无法丢弃,则是一种病理性的行为,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心理危机——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是一种以持续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有流调数据显示,老年群体中囤积障碍的发生率可能达到6%。
过度收集物品致使居住的地方往往堆满了物品,杂乱无章,以至于家中走动困难,门口被堵住,出入也成为问题。物品的堆积常常影响正常生活和家庭关系,引发家庭、邻里冲突,还会产生环境卫生问题,带来安全隐患。
解密囤积行为背后的机制
大脑信息处理存在功能缺陷
大脑信息处理存在功能缺陷,对物品分类与决策困难。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囤积障碍者的大脑在物品分类、决策和记忆存储方面存在功能异常,负责我们决策功能的大脑部位(前额叶皮质)出现功能受损,便会难以判断物品的“有用性”,导致所有东西都被视为“可能有用”。
对物品有特殊的无法撼动的“特殊信念”
许多囤积障碍者,常常会对物品有特殊的无法撼动的信念——“浪费焦虑”。即使物品已损坏或多年未用,他们也会有“扔掉太浪费”的想法,认为“总有一天用得上”。
对人际关系需求/情感缺失的心理补偿
许多像王阿姨这样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由于孤独、情感匮乏以及人际关系缺失,可能通过囤积物品来填补情感的空虚,将囤积物视为“替代性依恋对象”。另外,一些生活经历不稳定例如经济困难、童年创伤的人,会出现对失控的恐惧,也会通过囤积获得“掌控感”。
认知障碍的的预警
值得警惕的是,病理性囤积可能是认知障碍的前兆。当老人开始混淆物品用途(如用药瓶装盐)、或对危险堆积物(如易燃废品)失去判断力时,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信号。
我们可以如何来帮助?
许多囤积者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也未意识到囤积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囤积行为可能是合理的:环保节俭、未雨绸缪、珍惜资源......因此,他们通常拒绝改变,这也为囤积行为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我们对囤积行为加以理解的同时,需要知道,真正需要被“囤积”的,或许并不是那些堆积如山的物品,而是内心的满足感与生活的从容。与其强行剥夺他们的物品,不如用更多的耐心和关怀,帮助他们将注意力从物品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上。唯有如此,他们才能逐渐摆脱对物品的依赖,找到真正的内心安宁与满足。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持续的“囤积”行为,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沈洁、乔颖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为争唯一入职资格展开心理战 《六个说谎的大学生》上海首演2025-07-07
心理中国论坛 | “一生一策”的心理健康档案怎么建2025-07-07
心理中国大讲堂7月5日直播:解密孩子的"问题行为" 寻找解决之道2025-07-04
心理百科 | 全面认识老年心理健康与科学应对策略2025-07-04
长春市总工会实施"心航计划-中考职工家庭全程心理护航行动"2025-07-04
持续高温易导致“下丘脑”紊乱 谨防心理“中暑”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