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热点观察

朋友圈需要“精装”吗? 心理专家这样解答

发布时间:2024-08-29 13:30:06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杨绎霏

爬山时累得筋疲力尽、汗流浃背,朋友圈文案却要凹出“山不见我,我自见山”的松弛感;看日出时“两点睡,四点起”,朋友圈却要“硬撑”着说“唯有朝阳与你不可辜负”;外出旅行在人山人海中挤来挤去,可朋友圈仍然要保持“永远在路上,永远自由如风”的岁月静好。

近期,“精装朋友圈”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旅途中的“窘迫”和美景大片的差异对比,戏称实际经历如“毛坯”一般,但在社交平台上却要美化、包装成氛围感十足的“精装”生活。有人认为这样的行为只会让人活得“累上加累”,有人则认为这是对于生活的尊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徐慰认为,“精装朋友圈”是当下人们对于旅游和生活的一种自我表达。“我们作为社交账号和生活的自由主体,有权利选择用何种方式与生活相处。”

“苦了自己不能苦朋友圈”:社交平台上的身份认同

社交平台不仅仅是信息发布的平台,还承载了个人展示、情感交流、生活分享以及社交互动等多重功能。对于有些人而言,社交平台的信息披露,甚至可以成为一张“个人名片”。

徐慰认为,社交平台与我们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一方面,很多人会追求完美和成功的自我形象管理和展示,通过旅游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可以展现生活的可能性和多面性,可以塑造出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朋友圈也是寻求社会认同的最佳场所,‘精修’的旅游照片风景极佳、人像精致,往往会收获许多点赞和评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发布者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

在“精装朋友圈”的话题下,还能看见网友“自嘲”:这种差异对比是“刻在骨子里的报喜不报忧”。

明明知道旅游途中的美景需要付出精力、体力,还有可能会遇到天气等突发状况,但仍然要展现征服困难后的最美好一面,这其实也折射出了一种心理。

“客观来说,这种行为体现出了个人对于展示积极一面的常态。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行为有着乐观的一面,因为它背后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有的时候对风景加一些滤镜、美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映衬出自己的一些心境,未来再回看自己的社交账号时,精美的照片也会让这段回忆更加美好。”徐慰说。

“精装”过后的社交平台也会为他人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就像有网友说,比起每天接受负面情绪,当然是看美美的照片来得更赏心悦目一些。

“精装”不是生活的唯一答案

“在‘精装朋友圈’的背后,也体现出一些人的比较心理与社交依赖。虽然在社交平台上展示经过精心打磨的照片和内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其他形式的表达和互动方式也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加真实和有意义。”徐慰说道。

徐慰认为,社交平台不仅仅是视觉展示的舞台,文字、视频、音频,甚至直播等形式也可以成为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这些形式,人们可以分享思想、经验、故事以及情感,展现出更全面的自己,形象也更加立体。

同时,徐慰还指出,不“精装”的原貌并非像大部分人想象中的那么不受欢迎,往往也代表着一种真实和真诚。“它在社交中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更愿意看到别人真实的旅行体验、真实的生活,哪怕不完美。所以我们不需要拘泥于展示甚至修饰美好的风景,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进行真实的评价。真实和有深度、有思考的表达往往可以引发更深层次的共情,从而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牢固的人际关系网络。”

徐慰认为,社交平台上的自我表达方式没有唯一的答案。社交的本质是为了满足个体的社会支持需要。如果一个人本身对于自我展现兴致缺缺,展示则不是社交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交平台的自我展示还是要和自己的性格相匹配。”

每个人的生活都各有不同,选择的生活表达方式也可以千姿百态。“我们都希望自己看到的和向别人呈现的都是美好的风景,选择‘精装朋友圈’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个行为背后的含义,了解自己真正的心理需求,找到与生活相处的最舒适的位置,在‘精装’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真实的自我表达。”

就像一位分享者说的:朋友圈岁月静好,实际上也就这样。虽然这样,但却值得记录。(央视网记者 杨绎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