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丨“由心而治” 更好地守护14亿人的“心”健康
发布时间:2024-08-28 15:53:5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周韵曦社会心理服务是事关百姓幸福、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第十三部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第52条“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中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要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落实好相关要求,“由心而治”,更好地守护14亿人的“心”健康?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专题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原书记宋贵伦,就此问题作出专家解读。
记者:请您谈谈《决定》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现实意义。
宋贵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这一概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再次重申这一要求,意义非凡。新时代新征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危机干预机制,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稳定、培育社会心态的大事。
记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概念是什么?与传统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相比有何区别?
宋贵伦: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指,基于中国国情和文化,在政策规范引领下,运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主动预防和解决个体、群体与社会层面的各类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民众幸福感,形成的全方位、全周期、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
古语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治国”之策;而心理干预是“治人”之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治病”之策。换句话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面向全社会的大概念,心理干预机制建设是面向一定范围人群的中概念,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面向个人的小概念。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外延更加宽泛、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强调个体和群体服务,还强调社会服务,目标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记者: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宋贵伦:2019年,我作为首席专家,牵头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课题组一致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运行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医疗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机构的心理咨询服务、宣传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社会建设系统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内容,是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齐抓共管的一项综合性的任务。由此其理论体系化、学理化逻辑也是严密的。经研究认为,包括10个体系,即社会心理服务制度保障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主体培育体系、个体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群体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公众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心理服务发展环境体系、社会心理风险评估体系、社会心理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这10个体系说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涵盖多学科、多领域、多功能的,包含了微观、中观和宏观多层面服务的内容,各层面工作相互促进、层层递进。微观层面的服务,能够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品质。中观层面的服务,能够疏导社会群体情绪,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宏观层面的服务,有助于培育社会心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记者:当前,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宋贵伦:近年来,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危机干预建设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初步阶段。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重点,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水平提高。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由综合部门抓统筹协调,新成立的各级社会工作部应当承担起这个职责,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搞好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全面落实,特别是要在推进体系现代化建设上下功夫、在推动能力现代化建设上求实效。
难点问题除了如何形成合力外,就“十大体系”建设而言,我认为最难的是社会心理服务环境体系建设。当前,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环境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复杂。一是艰巨,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法治环境建设、政策环境建设、文化环境建设、舆论环境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短板、弱项、漏洞还不少;二是复杂,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后,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效能导向,在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上下功夫,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求实效。
记者:对于落实好《决定》要求,实现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地,您还有哪些建议?
宋贵伦:第一,要着力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制度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要不断优化社会心理服务主体结构。构建社会心理服务有机共同体,激发社会各主体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明确主体分工、明晰各方权责、凝聚建设合力、编织服务网络、高效互动衔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第三,要持续扩大社会心理服务覆盖领域。持续拓宽服务覆盖面与服务群体,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机制,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第四,要充分整合社会心理服务文化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并作用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而促进社会心理服务的本土化以及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
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中央社会工作部牵头尽快制定关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文件。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要提高认识。我们讲基层社会治理,现在讲“五治”综合治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心治。“由心而治”,心治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其他“四治”都是手段、过程,不是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并做好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工作,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的基石才能夯实。(中国妇女报 记者周韵曦)
海南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纳入医保范围 9月10日起执行2024-09-04
“老师,我好痛苦”—— 心理咨询师手记:救救孩子!2024-09-03
击败西游路上的妖怪后,我为何会心生落寞?2024-09-03
“开学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多种心理疾病共生2024-09-02
心理中国论坛 |科学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三个重点2024-09-02
心理中国8月31日20:00回放: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养育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