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调查报告

“开学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报告:多种心理疾病共生

发布时间:2024-09-02 16:30:01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辛理

编者按:近年来,在生理性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日益突出,且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近20%的10~19岁青少年存在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曾经或正在受到各种情绪问题的困扰。不良心理健康状态不仅会诱发青少年“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等“四无”表现,制约个体成长,更可能对家庭团结、校园安全、社会稳定等多领域发展造成潜藏性的长期影响。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加快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成为社会共识。为把握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形成可操作化的行动方案,中国警察网与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委会联合发布《“开学季”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预警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呈现出表现形式多样化、隐匿性强;影响因素多元化,防控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但专业工作机制仍不健全等三大特征,并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筛查与预警、拓展“家校医社”联动干预转介网络等角度提出防控建议。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一:表现形式多样化,且隐匿性较强 

由于青少年存在生理条件、心理特质、认知结构等的不同,其在压力性事件下心理行为反应具有多样性,且常出现多种心理疾病共生。据临床诊断数据显示,我国6至16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约为18.%(见图1)。其中,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最为频发(10.4%)。同时,焦虑(4.8%)、抑郁(3.2%)、抽动障碍(2.5%)、物质滥用(1.1%)等问题亦非鲜见。值得注意的是,受到社会污名化、心理健康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尚未得到科学诊断与及时干预。调查发现,我国有近30%青少年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抑郁症状,其中仅有不到10%的个体得到系统干预。整体而言,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仍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隐匿性。 

图1中国青少年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

资料来源:Li F, Cui Y, Li Y,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22, 63(1): 34-46.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二:影响因素多元化,防控难度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地,家庭环境与学业压力或将成为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诱因。一项基于全国的社会调查显示(见图2),升学压力大是导致青少年较高焦虑和抑郁水平的最常见因素(54.66%),其次为较高的父母期待(43.55%)和考试评比(39.97%)。此外,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可能受到教师言行、人际交往、成长困惑等因素的影响而滋生焦虑与抑郁情绪。因此,防范消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场景、多主体的合作努力。 

 

图2中国青少年抑郁/焦虑的主要诱因(%)

资料来源:李镇西、王丹凤《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2023年10月。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特征三:社会关注度提高,但专业工作机制仍不完善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疫情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据中科院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达标率为92.3%,但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技能的达标率仅为20.4%和65.5%。从某种程度而言,大多数青少年心理健康意识较好,但个体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储备难以满足其日益旺盛的心理健康需求。与此同时,近五分之四(78.34%)的成年大众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很重要,超过60%的受访者至少2~3天就会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相关新闻(见图3-1),但绝大多数仍依赖于网络平台获取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性、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见图3-2)。以学校为依托,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至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主导服务站点比例达60%,但现实仍存在较大缺口。必须承认,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正面临高干预需求、弱工作基础的处境。 

 

图3-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关注度(%)

图3-2获取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防范建议一: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校为阵地,严格按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心理行为特质开发针对性课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连贯性。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价值,支持鼓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力量入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关注专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发现并有效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提升课程设置规范性,避免出现心理课程被占用、课程内容“注水”等,切实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与技能。与此同时,鼓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辐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认知,帮助家庭形成科学养育观念,强化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能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防范建议二:规范完善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工作原则,明确班主任、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课任教师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共同责任、建立“学校—年段—班级”三级监测防控体系,重点加强春季、入学季、毕业季等特殊节点的心理危机排查。落实心理筛查与心理约谈制度,在科学发展心理健康评估量表的基础上,强调对青少年日常心理行为表现的密切观察,精准建立动态更新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台账。加强对青少年生活环境重大变化的摸底,完善家访反馈机制,落实“一表五清”(摸清家庭生活水平、家庭教育能力、学生个性、周边环境、成长背景)关爱工作,为来自单亲家庭或长期留守、有先天性疾病、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期望高、学习压力大等特征青少年建立个性化关爱登记表。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开放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网络社区等多平台,为有需求的青少年提高心理指导服务。在循证基础上,加大对心理健康高风险群体的关注,落实“教师关爱导师制”和“同学互助伙伴制”。

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防范建议三:加快织密问题心理的干预与转介网络 

关注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和医疗服务机构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中的共同责任与合作协同,加快形成“预防在校、家、社—诊疗在医院—康复回校、家、社”的链式服务框架(见图4),保障早期干预、转介临床、社会康复等多种心理健康服务的连续获得。夯实学校、家庭、社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种的守门员角色,整合多主体资源对可调节风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对早期低水平的问题心理展开非临床性的社会处方治疗。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服务的覆盖面,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与治疗。稳妥推进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复课,联动健康教育减少社会污名化,为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恢复环境。 

图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与转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