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如何破局老年失独心理困境?

发布时间:2023-09-12 09:51:5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佚名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年龄大都50岁开外,一直和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一场意外或疾病让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而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被称为“失独者”的他们,除了情感的煎熬,还要面临养老的窘迫,亟待社会更多关爱。如何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抚平“失独家庭”的创伤,融入社会?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北京枫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与搜狐联手召开论坛,探讨“老年失独的心理困境与破局”,以推动社会了解失独家庭的困境,看到失独家庭的特殊需求,为帮助他们尽快走出自我封闭状态,探索和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与政策上解决的路径。社会各界30余万人观看了这场近两个小时的直播。

失独,即失去独生子女。当一对夫妇唯一的亲生子女已死亡且双方无二次生育的能力或意愿时,该夫妇则成为“失独父母”,其组成的家庭则成为“失独家庭”。有人口学家估算,2010年中国的失独家庭数量就已超过100万,且其规模至今仍在以7.6%的增速不断扩大,2024年将翻番,达到200万。

作为心理专业的公益机构,红枫从2013年开始关注和服务这个群体。据2013年285份网络问卷调查,2015年对106位、2018年对112位参加红枫工作坊的失独父母进行的《SCL-90症状清单》测试统计与访谈,总计500多位失独父母中,年龄多在60岁上下,经济上的困窘只在一部分失独家庭中存在,而心理上的巨大伤痛,则是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失独老人称不怕死,怕生病,担心孤苦无依、没有尊严地活着。工作中,红枫中心看到了失独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与绝望,也看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伤痛与绝望中不甘沉沦,与命运的奋力抗争和拼搏。他们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与看见。

人生依然可以精彩  

“真是天塌下来了,觉得自己活下去也没意思。整天泡在泪水里,现在想起来觉得心还在滴血。不出门,不见人,不和亲人接触,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无法形容的伤痛啊。”赵常权和侯俊英夫妻俩一起在台上发言。两人都是北京重型电机厂退休职工。9年前儿子因病去世,当年赵常权69岁,侯俊英65岁。

侯俊英提起当年依然痛不欲生,“委屈、愤怒、想不开,可生活又绕不过去,眼前总是孩子的身影和音容笑貌。”

赵常权接过话题:“这种悲痛持续了很长时间,当时每天无精打采。见人也是能躲就躲,不想与任何人打交道。生活上能凑合就凑合,原本热热闹闹的家,一下成了冰窖。”他谈到,理智上觉得生活还要继续,不能整天在悲痛中生活,要接受“孩子确实不在了”这个既成事实,“孩子看到我们这样也会心疼,他肯定也不希望我们这样下去吧!”

“可到底要怎样才能做到?很迷茫。”转机出现在一个同事介绍他们加入了石景山失独群。同命人互相倾诉、互相安慰。街道居委会也组织他们春游、秋游,让他们尽可能走出家门。后来,他们还参加基金会组织的活动,参加红枫中心举办的工作坊。“通过共建我们的家、梦想拼贴、鹰的重生等心理游戏,我们开始接纳现实,从中学习到了一些自我排解和转移的方式方法。比如,如何活在当下,爱生命,爱自己;心里难过时,赶紧深呼吸做冥想,想高兴的事等等。”

一年前,夫妻两人进住了北京市第一福利院,这里专门有一部分房间用来集中安置失独者。“来到这里2周以后,我就心里踏实了,认定了这儿就是我可以托付终身的地方。”赵常权说,现在每天早中晚锻炼三次,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而侯俊英也会和身边的人一起打球、弹琴、跳舞、健身。

赵常权提出了几点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入住养老院的人会逐渐增加,希望政府能多建养老院接纳失独人;希望有关部门能协助解决老年就医相关问题;希望政府、社会多关心关爱失独群体,帮助解决特殊困难,“当然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让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更加幸福,更加和谐发展。”

重燃生命之光 

2011年10月,毛爱珍的儿子因抑郁症离世。当时她带着悲痛,带着疑惑,开始了对抑郁症的追寻。一路追寻过来,她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对抑郁症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做到真正的防控:要明白抑郁症患者不是品格、也不是意志出了问题,而是生了病。她决定做抑郁症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呼吁人们要足够正确地认知抑郁症的危害,警醒人们不但要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自己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

2012年10月25日,在儿子离世一周年的日子,毛爱珍创办的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宣告成立,基金会的宗旨就是“关爱精神健康,促进抑郁症的防治”,希望通过努力,使更多人因有了抑郁症防治意识而不受精神疾患的困扰,减少抑郁症带给世间的悲苦,减少像她一样经历痛失爱子的失独父母的增加。

“我要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儿子离世前留下的善愿,是尚善的缘起,也是毛爱珍十年如一日笃定的信念。尚善基金会在2014年6月启动了关爱失独父母精神健康的“暖心行动”。

活动贴近失独者所需,从“精神慰藉”着手:关爱失独父母精神健康,以爱的行动传递温暖,让失独父母,感受到温暖与爱,绝望中看到光亮,在万念俱灭中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

中国传统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都是全家团圆欢聚的日子,但也是失独父母们倍感孤苦难捱的日子。让失独父母不再躲“劫”,暖心行动推出系列节日活动:“春节”主办“暖心年饭”,在大年三十相互给予温暖和陪伴;“清明节”组织“暖心植树节”,让失独父母通过种树寄托对孩子的爱与思念;“端午节”的“暖心端午茶话会”,通过朗读、观影、茶话等活动让失独人舒展心怀;“中秋节”的“暖心中秋联欢”,让失独父母团聚在一起,通过艺术活动愉悦身心;“重阳节”组织家人们“暖心重阳登高健行”,让失独父母携手同行焕发活力。“一课”既是系列“暖心课堂/工作坊”:各种主题的讲座、工作坊,提升认知,走出哀伤,建立信心,增强勇气和力量。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失独父母们精神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善,明显能看到他们眼中有了光,生命有了动能,并积极加入奉献爱的行动中。很多暖心家人的口头禅是“我们好好活着,就是对孩子的爱,总是那么痛苦,孩子是不安的,为了让孩子放心,我们要努力活出应有的样子,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孩子会为有这样的妈妈爸爸感到骄傲。

“唯有经历过同样的悲痛与绝望,方知什么能带给同命人希望与力量。”毛爱珍一直想怎么能应失独父母所急所需,做到贴切服务。2018年年初,集合了一批失独者,编辑了一套《重燃生命之光》的阅听组合。“阅”就是一本28万字的书,里面有30几位失独人自己的故事,还有精神疗愈方面的专家,让大家从这里面能够看到失独人榜样的力量,以及专业治疗走出哀伤的方法;“听”就是暖心音频,里面收录了能够抚慰励志的歌曲、乐曲、讲座等作品。这套阅听组合的编制发放,促进失独父母走出哀伤泥潭,重振生活信念,增强前行的力量。

尚善暖心行动的独特性与一般公益项目的区别在于,用“爱”激发大家“行动”的内驱力,让受助者成为“助人者”,倡导“自立、互助、他助”。毛爱珍指出,“父母失去唯一的孩子,是精神上的坍塌,所以说要从精神上把大家激励起来,自尊自强,活出生命应有的光亮。”

随着暖心行动的拓展,影响力扩大,常常接到新近失独父母的电话求助。电话交流虽然有效,但他们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足以支持、无法满足需求。2019年10月,失独父母在线精神家园——“尚善暖心”小程序上线,能更便捷地不受地域时空限制地,服务及帮到更多失独父母。尤其是“暖心陪伴”版块实现在线预约、免费通话,通过在线暖心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精神抚慰,倾听他们的心声、贴心的抚慰,让很多失独父母走出哀伤的泥潭,重燃生命之光。

毛爱珍年近古稀,已经在考虑“暖心行动”下一步战略。她深切感到“暖心”还需“安心”。2022年,“暖心行动”关注点从“精神慰藉”延伸到“养老、就医”问题。在2022年12月初推出第一期“积极老龄观、康养体验研讨营”,于2023年春暖花开时节,启动了第二轮康养体验营连续开展共5期。在此基础上,尚善推出“暖心家人养老调查表”并梳理出《计特家庭养老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探讨》,以求能为政府和社会,也为尚善暖心行动提供对失独家庭的养老帮扶具有建设性措施及方向的依据;让失独群体能在医疗康养方面,既能充分享有政府社会帮扶关爱,也可以发挥积极能动性,在自助互助的路上行稳致远。

点亮星火,打破“围墙”

当唯一的孩子去世,“精神支柱没了,生活动力也没了”;“望身前,死神隐约可见,望身后,来路空无一人”。这是许多老人骤然失独后的心声。8年工作经历,让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养老事业发展基金秘书长谢君感同身受。

她讲了一个故事,让人唏嘘不已。一位老教授在失去儿子以后,将儿子吃剩下的小半块馒头用保鲜膜小心翼翼包起来,一直珍藏了8年之久。老人说:这半个馒头是儿子最后的生活迹象,以后再也没有了,所以他要一直保存。这使她非常震憾,后来她翻阅了很多关于失独家庭的资料,看到了各种各样令人锥心泣血的案例。于是,2017年,养老发展基金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了“无独有偶精彩人生”公益项目,短短几个月就募集到了项目款。经基金管委会调查比较,最终选择了北京红枫中心作为项目执行单位。

谢君说,“初次接触这些老人的时候,心里还是很紧张的。因为重视而显得谨言慎行。我特别嘱咐志愿者:非特殊情况不要主动和老人攀谈,只服务,不闲聊,生怕哪句话会触到老人的痛处。而我本人也是尽量躲在一边去观察、发现、了解,生怕触动他们的伤口。这是我的底线和原则。很快,我们发现,其实失独老人最大的痛点是怕提起隐藏在心灵深处对孩子的思念、回忆、自责和愧疚,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为此,他们大多采取搬家的方式,久而久之,他们就把自己封闭起来,精神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陷入绝望、哀伤、痛不欲生之中。有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自闭症,并由此引发了各种慢性疾病。”

工作中,谢君深深体会到,世上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真心换真心。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才能擦出最温暖的火花。

除了努力筹集资金、开展工作坊等各种活动,她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叫“星火之家”。她真诚地对大家说,“可以和我们随时沟通,我们愿意成为你们最可信赖的朋友。不管今后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

谢君在接触中,看到了失独老人的伤痛,也看到他们身上的坚强、乐观和善良。他们会倾诉衷肠,互相分享生活中高兴的事;有人患病会几个人一起去登门看望;还会主动提出建议,说活动费用可以AA。就这样,谢君先后组织了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活动,特别是每年春节、国庆、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大家的参与度很高。

谢君指出,他们需要用时间来疗愈创伤,同时也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他们在小心翼翼地寻找身边能够读懂他们心声的知音人,期待有更多像红枫这样的社会组织介入和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多样化的团体活动,使他们能尽快摆脱痛苦,逐渐重新融入社会,走向新的生活。

接纳、告别、重建

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督导侯志明谈到,针对失独家庭“本质上是痛苦家庭”的严重心理创伤,红枫以“失独不孤独,失独不失志;心有所依,与爱同行”为宗旨,创新设计了由“建立关系”“自我赋能““开启新征程”等6大模块、20多个体验活动组成的3天封闭式工作坊。侯志明认为,面对丧失独子这样的创伤,每个人都会痛彻心扉。当我们陪伴他去触碰创伤、疗愈创伤,会给他一些支持和力量,使他更有勇气面对创伤,与离开的孩子建立新的联接,去面对未来新的生活。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口与发展》杂志执行主编穆光宗早在2004年就在一篇专论中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失独家庭本质上是痛苦家庭。

他认为,孩子死亡失独会给家庭或父母带来具有普遍性和毁灭性的三大“欠缺”:第一是核心家庭结构的残缺、第二是精神情感生活的痛缺、第三是老年生活照顾的空缺。

针对上述三大欠缺,穆光宗提出,要走出失独危机的漩涡,需要迈出三大步:首先要承认事实。失独不仅要在理智上承认,而且要在情感上接受;第二要告别过去。告别以孩子为中心的生活,通过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引导跟孩子说再见;第三要重建生活。核心是信心和信仰。重建自我价值,重获人生意义。

穆光宗强调,失独者的心理困境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制度性关爱和支持。社会和政府构建系统全面的失独者社会支持体系,构筑强大的国家补偿机制和社会关怀机制,立法保障失独老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是应对失独父母养老风险必然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