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要闻推荐

压力如何让人抑郁? 中国科学家抑郁症研究实现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09-02 10:19:07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朱涵

原标题:压力的云,如何酿成抑郁的雨?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约有3.8%的人受抑郁症困扰。虽然带个“症”字,但是抑郁症的治疗格外不易——面对诡谲异常的心魔,科学家也常常有束手之叹。

不过,从一种看似简单的“反向思路”出发,中国科学家最近在抑郁症研究中的突破,让人看到了乌云的金边。那么,从这些新研究出发,我们对抑郁的认识,达到了何种程度?压力的云,又如何酿成抑郁的雨?

抑郁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脑的重量不过3磅,却堪称自然界最精妙的造物之一,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三磅宇宙”。这片“宇宙”虽不浩瀚,却有无数电信号与化学分子交织流动,你我的喜怒哀乐、感知理解即孕育其间。不过,如是千变万化的流动倘有一处“不畅”,对个体来说就是灾难性的。那就是进展缓慢、症状复杂的精神障碍类疾病,成为凡人头顶最为压抑的一朵乌云。

若说精神障碍类疾病中最为人熟悉的一类,大概就要数抑郁症了,但医学界一直找不到太好的治疗办法。传统的抗抑郁药物,每每存在用药周期长、起效慢、仅部分患者获益等问题。说明这些药物可能只是在间接发挥作用,并未触及抑郁症真正的“核心机制”。

截至目前,求解抑郁症治疗难题,临床精神病学迈出的最重要一步,是一项“无心插柳”的发现——低剂量的麻醉剂氯胺酮居然有快速且长效的抗抑郁作用。不过,再进一步,就难于登天了。

如果倒过来想一想呢?氯胺酮是在大脑的哪一个区域起效的?

这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胡海岚教授团队的思路。他们的研究锁定的,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区域,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小小核团——外侧缰核。

胡海岚研究团队合影

名字里带个“缰”字,外侧缰核勒住的,其实是我们的种种“快乐”。它易为各种负面情绪所激活,一旦激活,又会影响大脑调节相关情绪的多巴胺神经元。与让人快乐的“奖赏中心”相对,它也被叫做大脑中的“反奖赏中心”。

那么,我们能拿“反奖赏中心”怎么办呢?

抗抑郁,奥秘在哪里?

生命科学做实验,还得从小鼠开始。

胡海岚团队发现,在抑郁症小鼠模型中,外侧缰核神经元的放电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如果说正常小鼠的放电模式是单次放电,抑郁症小鼠的放电则密集如簇,就像“霰弹枪”变成“机关枪”。这种放大的信号使得“反奖赏中心”的威力大大增强,完全压制住奖赏中心里面的多巴胺神经元,进而导致快感缺失和行为绝望的抑郁症核心症状。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缰核神经元活动与抑郁情绪的分子联系。

小鼠LHb中的神经元(红色)和星形胶质细胞(绿色)的病毒荧光表达图

2018年,发现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2023年,发现氯胺酮长效抗抑郁机制……胡海岚团队不断推进对氯胺酮与外侧缰核之间隐秘而重要关联的认识,直到2024年,氯胺酮特异性起效的初始靶点和神经学基础被发现——如果把氯胺酮在脑内的作用比作打保龄球,外侧缰核神经元的NMDA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一类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就是其中的“1号球瓶”,氯胺酮正是在推倒“1号球瓶”后,触发了其他“球瓶”的系列反应,进而扭转了抑郁症的局面。

这一系列发现,让团队构建起以“外侧缰核NMDA受体”为核心的氯胺酮抗抑郁理论,多个治疗新靶点也在这一理论的分析中清晰起来。

此前,抑郁症临床治疗的常见手段——深部脑刺激(DBS)很少注意到缰核脑区。自2018年胡海岚团队发文指出外侧缰核的重要地位以来,临床上开展了更大样本的缰核DBS治疗抑郁的研究。上海瑞金医院和北京301医院利用DBS抑制缰核放电,尝试对13例难治型抑郁患者进行治疗,其中11例取得显著疗效。

压力如何让人抑郁?

大致明白了抑郁在哪里形成,科学家肯定不会满足。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抑郁何以形成?

这个问题,简单回答倒也不难:频繁而持续的压力,就是抑郁的最常见诱因。

结束一场紧张的考试,写完一份棘手的报告,当你坐下来想听点音乐放松一下时,你的大脑其实还处于压力笼罩下——大脑的应激反应并不会在压力解除时立刻停止。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石头,涟漪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渐渐消失。

不过,压力的“涟漪”是怎么扩散的呢?这就是胡海岚团队一项最新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他们发现,大脑中有一家“压力电台”,有三位“主播”坐镇,除了刚才我们已经有点了解的外侧缰核神经元,还有蓝斑核(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LHb星形胶质细胞。当压力来临,三位“主播”跨脑区联动“播送”压力信息,尤其是LHb星形胶质细胞的播送尤其“声情并茂”,令短暂的压力刺激转化为持续时间更长的神经元活动。这种“齐心协力”的响应机制,为长期压力积累触发抑郁情绪埋下了隐患。

“了解大脑是如何响应压力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抑郁。”胡海岚说,“在临床上,这项研究有望为我们进行压力管理、抑郁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比如在面临压力时,设法利用药物预先阻断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就有可能预防抑郁,让抑郁症也成为一件‘可控’的事。”

难以捉摸的抑郁,有可能真正成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病,逐步获得有效的治疗吗?胡海岚和她的同事们,愿意做更多的努力,为抑郁症治疗贡献更大的力量。(半月谈记者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