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要闻推荐

心理观察丨为啥如今物质条件好了,更多年轻人却抑郁了?

发布时间:2025-08-01 09:09:52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张加军

当代年轻人怎么了?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调查发现,58%的年轻人在过去一个月里觉得“生活没意义”,半数人“不知道人生该如何规划”。《柳叶刀-精神病学》2023年刊发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首次发病年龄在15-20岁之间达到峰值。国内有研究发现,抑郁症高发年龄段有提前的趋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主管治疗师贠瑞生表示:近几年来诊的年轻面孔增多,18-30岁的年轻人占了大半,以轻度焦虑和抑郁为主。

“我是一名‘老鼠人’”

20岁的大学生浩浩,过去一年来的大致作息是这样的:凌晨2点睡,上午10点醒,躺着刷手机到饭点,饭后睡午觉,下午5点醒来再玩会儿手机,又到了晚饭时间,饭后接着刷视频、玩游戏到深夜。除了上课,宿舍里面1.2米宽的床铺是他的“鼠窝”,用布帘把床铺围成一圈,就成了他的“鼠世界”。

刚进入大学时,浩浩还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按时上课、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还常常泡在图书馆,可随着毕业的临近,他变得焦虑起来,自己凡人一个,学校又很普通,远在老家小县城的父母也无法提供有力托举,毕业后如何出人头地?几个室友的情况也差不多,大家的生活习惯逐渐趋同,开始偶尔打游戏,后来熬夜打游戏,慢慢就形成了当前这种状态。

当然,浩浩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他担心学历贬值,有考研的打算,偶尔也会强打精神去图书馆,试图延续曾经的勤奋,但他承认:走出“老鼠人”的舒适圈很不容易,没坚持几天就感觉浑身乏力没了动力,又回到宿舍的“鼠窝”躺着。

“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每当寒暑假或开学季,往往会有一批学生来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室。我们要清楚,有时数据和个人直观感受会存在一定误导,当大家的心理健康意识逐步提升,对心理咨询有了更加理性的认知,更多人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救助,这也会让就诊数据增高。但无论如何,部分年轻人“心灵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挖掘。

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经统计过某知名高校的新生:近1/3厌恶学习或感觉学习没意义,有4成感觉人生没有意义,当前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着,如同“无根草”随波逐流。他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未来目标和人生计划无感,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不知道活着的价值,有强烈的无意义感,还有的感觉与跟周围人的联系“非常虚幻”,有莫名的孤独感。这种状态被称为“空心病”或“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一名19岁的来访者告诉心理咨询师:“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在干什么,不知道要得到什么,莫名的恐惧阵阵袭来。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还有来访者这样描述:“我处在一个迷雾重重的草坪,附近有深井,但不知道具体在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我在漆黑的井底拼命呼喊……”一位来自东南某省的“高考状元”在一次自杀未遂后说:“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要求,如果做不到,我就活不下去;我总是努力做得更好,但即便学习好工作好,我也开心不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日子似乎漫无尽头。”

“鸡娃之风”与“剧场效应”

问题不是一两天产生,凡事都有来龙去脉,很多年轻人的心理问题,在小学或中学时就已经在酝酿了。

有这样的段子:中学运动会上,某班级学生忽然拉出条幅,上书: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随后全班齐声高喊口号:“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引现场笑声一片。然而,段子背后饱含孩子们的辛酸。可以说,正是父母的“鸡娃教育”造就出一批“空心病”的孩子。

根据二八定律,大部分孩子终究要就读普通的学校,大部分人终究要过平凡的日子,但当鸡娃之风弥漫,就会形成“剧场效应”:在剧场看戏,如果前面有人不守规矩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为了看清楚也会跟着站起来看,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站着看戏。

焦虑情绪会转嫁会传染会传播。当鸡娃成为一种氛围,在左邻右舍、在微信群朋友圈四处弥漫的时候,其他家长会被动卷入,他们也清楚自己的孩子很苦很累,他们未必不厌倦这样的过度竞争,但内在的不安全感、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对当下生活的不满足感,催着他们不由自主地加入鸡娃大军。

过犹不及与拔苗助长

老话说得好:“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快乐教育”固然偏颇,“鸡娃教育”也属极端。“虎妈”“狼爸”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某些培训机构的宣传轰炸下,加上对自己当年所谓经验教训的偏颇吸取,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搞过度教育、过度竞争、过度比较,从根本上违背了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做了拔苗助长的事。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孩子在未来收获优质人生,但如果方法不对、发力不当、用力过猛,就可能好心办坏事,爱孩子变成了害孩子,让一代宝宝丧失了童年的欢乐,幼小的心灵被迫进入了灰暗世界,为成年后心理问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有的家长以身作则,鸡娃之前先鸡自己,当孩子的榜样,而孩子天赋良好加之奋发有为,确实成为大了家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也有的孩子资质平平,挣扎搏杀终于靠岸,内心却快乐不起来,为了维系一贯的好孩子好学生形象,他们一再告诉自己不可懈怠,但前行的动力在消失,无力感和无意义感在蔓延,终于陷入了空心病的泥沼。

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传递到被“鸡”的孩子身上,让他们觉得肯努力、成绩好才是乖孩子、好学生,否则就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甚至对不起自己,而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却被忽略掉。在“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反复暗示下,同窗之谊可以变为对手敌人,品德、体育、美育可以忽略,独立思考意识可以忽略,智慧和创造力可以忽略,爱与幸福感等情感成长可以忽略。

当各方纷纷片面追求智力,活生生的孩子就被物化为“知识的容器”,造就出“有知识没文化、有头脑没心灵”的畸形发展的机械人。如此一来,孩子们怎会去领悟和探索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经验主义与包办一切

经验(包括教训)往往是宝贵的,但一旦陷入“经验主义”就容易犯错误。当年代不同、环境已变,如果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所谓经验,就可能误人害己。有的家长吃了低学历的亏,猛烈鸡娃,以免重蹈自己当年覆辙;有的尝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甜,对孩子督促强压,向教育求回报。有心理学者注意到,在“分数就是命根”的执念下,学历越高的父母,越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绩差,曾经做过“学霸”的父母,内心最难以言说的隐痛就是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越是教师家庭(尤其中学教师)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父母帮孩子提前识别风险与避坑是必要的,但为孩子包办一切,就属于走极端。有的父母向孩子灌输,只要管好你的学习就行了,家务不用你帮,内务也可以不做,在学校遇到任何问题,父母随时挺身而出为孩子摆平所有,高考时专业替孩子选,理由是“将来赚钱多”,毕业后托关系给孩子落实工作,美其名曰“为娃铺路”,甚至恋爱对象也得由父母把关。当孩子永远无法挣脱父母的“关爱之手”,他们会感觉离开父母“我什么都做不了”,如此一来,他们的内心怎能不空空荡荡,怎能不陷入自我怀疑——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有能力追求未来吗?

还有一种更为偏颇的“鸡/激娃”方式。父母工作累、钱难赚、没尊严,总感觉人生不如意,回家后拿孩子当受气包:“我天天这么辛苦,你就不能听话点吗?你就不能在学校争口气吗?”他们对孩子根本没耐心,动不动又打又骂,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以致成年后自我评价很低,有的胆小怕事、遇事悲观,有的容易冲动、走极端。

社交媒体时代的“攀比漩涡”

“不患寡而患不均”,攀比嫉妒是痛苦的重要来源。互联网时代信息越发开放,社交媒体算法最是无情。短视频里群俊男靓女有钱人拼命为你表演,让你以为那些美好仿佛得来全不费功夫,可你就是得不到,而你已经拥有的,你看不上,得不到的,又那么渴望。网络把全世界最精彩的东西塞到你的手机,却没有给你芝麻开门的口诀;社交媒体让你得了一种“我本应如此”的病,却没有给你治疗的法子。

当你太容易在社交媒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是那么优秀,当你太容易看到别人在朋友圈或小红书是那么风光,当你曾经以为网上的花花世界就是自己的未来,但毕业后却跌入了现实……为啥别人过得那么好,唯独自己混得这么差,难道世界只把我落下?希望总是渺茫,成功遥不可及,一种深切的无力感袭遍全身。于是,你陷入了攀比的漩涡,焦虑、嫉妒、恨。

心理学者陈海贤观察到一个现象:身处985、211等国内顶尖学府的一些学生也深陷比较的漩涡,仿佛自己本该属于清北,只因某道试题而错失良机,明明足够优秀却在对比中品尝挫败,而毕业后攀比的内容又变成了单位光环、工资高低、房子大小、伴侣背景……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当内卷、躺平一度成为焦点,有的人却看清了想通了,开始减少自我苛责与强迫,更多关照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买货讲究性价比,干活讲究投产比,凡事都得保持平衡。任何时期,保持积极上进总是没错,同时,任何时代,风口都只是少数人能抓到的东西,拼了命也要当风口上飞起来的猪,就成了自我折磨,过度努力就成了一种病态。本来吃喝不愁,却总是盯着根本达不到的虚幻目标瞎折腾,把好好的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只会徒增痛苦。这种痛苦本质是观念上的痛苦,是“明明过得不错却感觉很苦”的抽象现实。

识时务者为俊杰。没必要用百米冲刺来跑一场人生的马拉松,不如找条最优路线,按自己舒服的节奏,边跑边欣赏沿途风光,边跑边享受身心愉悦。适时到大自然里短暂放空,或在互联网上跟同温层互相取暖、同频互动、释放压力,其实也是好事;低碳、低脂、低盐、低糖、低高度、低速度、低密度、低烈度、低浓度的生活哲学,未必不能选择。降低线上注意力,少偷窥别人生活,多出去溜达,多走向线下,现实看多了,地气和底气就有了,脑子就会慢慢回归现实。(环球网 张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