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家庭咨询室|分心的孩子和严控的父母

发布时间:2025-07-29 08:3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 徐莉芳

学习成绩一直优异的孩子,突然开始分心,情绪急躁,而父母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监视。这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忍不住担忧带来的后果

小宇今年上高二,在别人眼中,他是个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优异的好孩子,然而父母认为他的自控能力不足,需要监督,否则就容易出岔子。

小宇的父母来到我的咨询室,是因为他们从老师那里得知,小宇最近的学习状态有些异常。以前小宇上晚自习时总是很专注,但现在变得躁动不安:一会儿要去买水喝,一会儿去上厕所,过一会儿又站起来走几圈,完全无法静下心来。他的学习成绩持续下滑。最让父母难以接受的是,小宇竟然在课堂上看小说。

得知这些情况,小宇的父母没有责骂或惩罚他。相反,他们耐心地叮嘱他端正学习态度,反复强调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希望他能从内心重视学业。他们同时更加严格地监督他学习,时不时检查他的书包,甚至在家写作业时,也不允许他关门。

父母的监督非但没有让小宇恢复到过去的学习状态,反而让他变得更加焦躁不安。他不仅晚自习坐不住,上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而且只要父母一提到学习,他就会发脾气,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经过专业测试和详细了解,我发现小宇的问题并非单纯的学习态度。实际上,他被确诊为轻微的强迫性分心。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强迫症的表现,即他在学习时会不自觉地感到烦躁,必须停下来动一动、走一走,才能感觉好一些。

咨询中,我首先共情小宇的痛苦,让他明白这不是他的错,而是压力和焦虑导致的。我建议他通过运动、社交等方式调节压力激素的分泌,改善心理状态。我还教他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同时,我也告知他的父母,小宇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来减压。

经过共同努力,小宇逐渐掌握了自我调节的方法。他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也减少了,亲子关系逐渐缓和。

不过,小宇偷看小说的问题仍然需要处理。父母认为小宇是因为自控力差才会偷看小说。真的是这样吗?

双方都想要先改变对方

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小宇和父母有个共性:遇到问题时,双方都期望对方先做出改变。以零花钱为例,小宇觉得自己已经是高中生了,应该有一些零花钱,父母却管得很严,不许他留零花钱,哪怕是在家族群里抢到的红包也要上交。他们的理由是担心小宇会乱花钱,尤其是充值小说App会员。父母一心希望小宇专注学习,担心他犯错走偏,便事事严格把控。

小宇认为,自己看的小说都是正规的,学习之余适当放松一下没有错,父母不应该如此反对。为此,双方多次发生争吵,每次都不欢而散。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我决定从零花钱入手,引导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我帮助小宇的父母认识到,与其过度管控,不如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财务,从而培养他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我引导小宇主动思考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化解父母的担忧,增加他们对自己的信任。

小宇很聪明,他主动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让父母将一部分零花钱以微信红包的形式转账给他,另一部分则以现金的形式交给他。这样即使自己忍不住乱花钱,也不会花得太多,因为资金被分成两部分,无形中增加了消费的“门槛”。

小宇的父母同意了。在实施过程中,小宇也曾出现过几次偷偷充值的情况。他们虽然很生气,却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收回零花钱,而是继续鼓励他自我管理。不过,他们也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不能为不良内容付费;二是不能影响学习。

之后,小宇又想出了一个新方法。每当他发现自己很想充值时,就会主动告诉父母,并暂时把钱交给他们代管,等自己不再冲动消费时再取回。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尝试,小宇渐渐能够做到自我调控。

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零花钱的问题解决了,但小宇对于父母的过度管束仍然有所抱怨。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应事事受父母掌控。小宇父母则表示,虽然他们心里明白应该给孩子成长空间,但又担心孩子缺乏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

比如每天早上,父母都要叫好几次,小宇才会起床,导致上学总是匆匆忙忙。再比如小宇换下的衣物,都要父母帮他收拾,否则放几天他也不管。父母认为这是小宇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然而,小宇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能收拾自己的书包,零花钱也能管理得很好。这说明他并非没有自我管理能力,也不像父母想象的那么糟糕。

经过沟通,我发现小宇在生活琐事上表现不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他主观上认为这些事与自己无关,或者觉得它们无关紧要,不值得花费精力去处理。

鉴于此,我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引导小宇认识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不仅给父母增添了额外的负担,还影响了父母对他的评价和信任。我帮助他树立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让他明白这些小事也是成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为帮助小宇父母改变过度干涉的习惯,我建议他们每天早上外出散步,不再过问小宇是否起床。通过这种物理空间上的隔离,使父母无法直接干预小宇的事务,同时也给予小宇心理暗示,让他明白必须学会自我负责。

结果,没有了父母的提醒与催促,小宇每天早上也能按时起床,并未迟到。经历此事后,我引导小宇的父母重新审视孩子的成长,让他们认识到小宇逐渐长大,能够把很多事情做好。父母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此后,小宇父母在其他事情上也逐渐放宽了对他的管束。小宇和朋友外出游玩儿时,他们不再频繁打电话询问情况,只是叮嘱小宇保持手机畅通,以便联系。小宇提出自己骑电动车上学,他们也仅仅强调注意安全,便不再过问。

小宇的爸爸感慨地说:“以前知道应该放手,可就是担心放手后会出问题,一直不敢尝试。现在才发现是自己顾虑太多,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能力。”

的确,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孩子能力不足,而是家长不敢放手。家长越是过度保护,孩子就越难以展现自身能力,进而陷入恶性循环。只有家长勇于尝试放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支持,即便犯错也始终陪伴左右,孩子的成长才能步入良性循环。(文 | 徐莉芳 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妇女联合下属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合作咨询师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