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丨养育方式如何塑造孩子的心理韧性
发布时间:2025-08-22 08:3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郑毅家庭的能量场,需要我们用心营造
——养育方式如何塑造孩子的心理韧性
郑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2025—2027年,被国家卫健委确立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标志着国家对全民心理健康福祉提升的郑重承诺。在此宏大背景下,儿童青少年这一群体的精神心理健康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儿童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塑形期,大脑神经可塑性高,既是心理韧性培养的黄金窗口,也易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埋下健康隐患。教育、识别、干预等精神卫生服务效果,在此阶段往往事半功倍、影响深远,关乎个体毕生发展与社会群体生活质量。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成长最基础、最持久的环境,父母是塑造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庭宛如孩子精神世界的“生态气候”,其氛围、互动模式与养育理念,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社会适应性及抵御逆境的心理韧性。然而现实中,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发展规律认知的不足,以及面对潜在心理困扰时强烈的病耻感,构成了阻碍孩子及时获得帮助的巨大鸿沟。
将“家庭”作为精神卫生服务年的切入点,正是直击源头,回应核心需求——通过提升家庭“土壤”的健康度与寻求支持的能力,服务资源才能最直接、最有效地惠及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孩子,让“提升意识、完善服务、减少歧视”的国家行动,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的最前线,真正落到实处。
当我们试图理解孩子的行为或情绪时,必须要做的是:看清他们所处的成长阶段。孩子的世界并非成人世界的缩小版。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恰恰能反映出父母对发展阶段认识的重要性:
●缠着父母不让离开的幼儿(0~6岁),他们的嚎啕大哭,不只是“不听话”,而是可能在用本能的方式建立安全依恋——确认自己是否被无条件地接纳和守护。此时父母温暖的怀抱和清晰的告别承诺(如“妈妈下午四点一定回来”),比任何斥责更能抚平他的焦灼。
●学龄期儿童(6~12岁)可能因为忘带作业被老师批评而闷闷不乐,父母不应该轻易呵斥“这点小事至于吗?”。他们正在努力内化规则,同时极其在意老师和同伴的评价。这份“在意”是他们学习融入群体、建立道德感的必经过程。
●进入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可能突然变得拒绝沟通,总有些令人费解的情绪波动和“叛逆”,背后可能是强烈却混乱的自我认同探索。他们渴望被当作独立个体看待,却又在依赖与挣脱间摇摆不定。此时父母急于下结论或压制,如同在湍急的河流中强行筑坝,结果往往是更深的情感阻隔。
如果不能站在发展阶段的角度看待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与情绪,即便家长从理解的动机出发,也可能走向误解。
家庭如同一个无形的能量场,父母正是主要的塑造者。不同的互动风格,潜移默化地雕刻着孩子的心理:
◆权威型父母
如大地,坚实而滋养。“高要求”与“高回应”结合,对孩子有清晰的规则和期待,但同时具备充满温度的沟通和理解,比如“我理解这次考试没考好你很挫败(回应情绪)。我们一起分析错题,看看下次怎么准备更有效(共同解决问题)”。孩子逐渐内化规则却并不僵化,获得被理解的笃定,从而建立起安全感和心理韧性。
◆专制型管教
如密云,高压而冰冷。“你必须听我的!”“哭什么哭!”高要求伴随着低回应(甚至惩罚)。孩子学会的是恐惧下的服从,而不是内心的信服。长此以往,焦虑、低自尊、压抑的愤怒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种氛围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的出现。
◆放任型养育
如浮云,看似自由却无依托。过度地溺爱或进行极低的规则约束,孩子似乎能“为所欲为”。但失去了必要的“边界”,如同在旷野中漂流,内心难以建立规则感和掌控力。他们更容易冲动,面对挫折时手足无措,人际关系也常受挑战。
◆忽视型环境
如荒漠,贫瘠而荒芜。这是最危险的。父母在情感上和规则引导上双重缺席——孩子的基本需求和情感表达常被忽视。他体验到的,是存在感的稀薄和被忽视的深刻的孤独,这种经历对心理健康造成的长期伤害可能是毁灭性的。
然而,当孩子真的表现出明显的痛苦信号——持续的悲伤、莫名的烦躁、社会退缩、甚至伤害自己——许多家庭却被一堵无形的墙挡住了求助之路。这堵墙,是家长心中沉重的病耻感。
病耻感最直接的代价是宝贵的干预时间正在流逝。儿童青少年期是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的黄金时期,早期干预的效果通常远超问题积累深化之后。拖延带来的,是孩子更深切的痛苦、更复杂的治疗挑战、更沉重的家庭负担。
我们需要理解,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问题如同身体的疾病一样,是真实存在、成因复杂(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交织),且完全可能有效干预的“健康挑战”。承认挑战、寻求专业帮助,是责任与爱的体现,绝非可耻之事。
精神卫生服务年的意义,正是要凝聚力量,在家庭外围打造坚实的支撑网络,帮助父母拆除这堵“心墙”,赋予他们更多养育智慧和支持:
◎智慧传递,深入社区
“服务年”是大力推动科学养育知识普及的良机。各地社区、学校、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开发系列公益微课和工作坊,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为家长解读成长阶梯、传授亲子沟通技巧和情绪引导方法。
◎连接桥梁,建立通道
不少地区正尝试开通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线或线上问询平台,减轻家长最初一步的犹豫和无助感。在学校层面,与家庭、医院的协作转介机制也在完善中,当老师或校内心理老师观察到风险信号,能更顺畅、更少“标签化”地引导家庭接触专业资源。
前线扩容,贴近需求:“服务年”也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关键期。推动儿科医生接受更多儿童心理早期识别培训,努力培养和引进更多儿童精神科医生与专业心理师,探索精神心理医疗服务向社区下沉的可能性,让专业支持离家庭更近一步。
◎破冰行动,消除误解
通过媒体(如“勇于求助的父母”故事系列)、宣传画、社区公益讲座等形式,传递一个核心信息: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与关注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和自然;及时寻求专业评估与帮助,是智慧和力量的体现,是孩子最需要的支持。
◎群体力量,互相支持
鼓励社区、线上平台搭建家长互助小组,促进经历相似的父母们可以分享经验、相互慰藉、学习彼此的智慧和韧性。
家,永远是孩子回望世界时最初的坐标。孩子的精神健康,其守护的第一防线和最重要的资源,必然在家庭之中。家庭的能量场,需要我们用心营造。
借助精神卫生服务年,帮助家庭被更好地赋能。当专业的支持网络真正围绕他们编织,当社会观念中无形的冰层得以消融,“提升素养、完善服务、减少歧视、促进福祉”的目标,才能在最贴近孩子的地方扎根生长。(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心理中国网址:http://psy.china.com.cn/)
心理中国大讲堂23日20:00直播:儿童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2025-08-22
亲子关系丨养育方式如何塑造孩子的心理韧性2025-08-22
心理咨询室|乖孩子厌学!错把副业当主业的父母2025-08-21
聚焦心理咨询市场乱象|儿子突然自寻短见 危急关头没有指导2025-08-21
情绪“X光”、脑部“按摩” 新科技织密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2025-08-21
心理学科技创新与服务国家学术论坛:加强基础和应用心理学研究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