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心理中国特别策划 | 春节的温情与心理关怀

发布时间:2025-01-27 08:0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汪晓等

| 策划人语

春节是团圆的时刻,但节日背后也往往隐藏着一些心理挑战。本期策划,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关注节日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困扰。我们首先提醒病患和家属,在享受团聚的同时,如何调适身心,避免健康焦虑的侵扰;其次,随着“归家困局”的出现,“断亲”现象也成为一种心理压力源,我们为您分析这一情感疏离及其对心理的影响。除此之外,节后消费压力可能引发经济焦虑,我们为您提供如何缓解“节后余生”压力的小贴士。最后,如何保持节后积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度过节后的心理调整期,也是我们这一期的重点关注。春节不仅是身体的休养,更是心理健康的守护。

春节期间精神疾病照护的注意事项

□汪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春节作为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是家庭团聚和庆祝的时刻。然而,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这段时间的作息变化、饮食习惯和情绪起伏可能会引发病情波动或复发。为了帮助患者和家属平安、顺利地度过春节,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提前备足药物,确保治疗不间断

春节期间,由于节日活动频繁,医院和药店的营业时间可能受到影响,患者应提前做好药物储备,以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建议在节前安排门诊复查,确认药物储备足够,以防万一。家属应帮助患者管理药物,防止因外出、聚会等原因漏服、少服或停药。

可以利用手机闹钟或提醒应用帮助患者记住服药时间,并记录每日的用药情况。同时,家属应了解当地医院和药店的营业时间,确保在需要时可以迅速获得帮助。

保持生活规律,避免作息紊乱

春节期间,容易因观看节日节目或参加聚会而打乱作息。然而,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保持规律的作息至关重要,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和病情的控制。患者应尽量按照平时的作息安排,避免熬夜或过度兴奋,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适度的身体活动有助于情绪调节和病情康复。家属可以陪伴患者进行轻松的身体活动,如散步、瑜伽、家务劳动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这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情绪稳定性,还能增强家庭互动。

饮食健康,严格禁酒

春节期间的美食丰富多样,容易导致饮食过量,尤其是一些精神科药物可能引起食欲增加。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维持健康的体重。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帮助预防便秘等问题。

严格禁止饮酒,因为酒精会干扰精神类药物的效果,增加副作用的风险。同时,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和浓茶,以防引起过度兴奋或情绪波动。建议选择温水、花茶或牛奶等健康饮品代替刺激性饮品。

遵循医嘱,坚持服药

节日期间,部分患者可能因情绪高涨或活动频繁而忽视用药的重要性,甚至擅自减少药量或停药。这样的行为会显著增加病情复发的风险。因此,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家属可以通过药物分装盒、每日服药记录等方式协助患者管理用药情况,确保用药的正确性。同时,应密切留意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发现情绪波动、睡眠障碍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调整。

给予关爱与情感支持

春节的热闹氛围可能会让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孤独感或自卑感。家属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尤其是在家庭聚会和社交场合时,应特别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可以安排轻松的家庭活动,如聊天、散步、玩桌游或进行手工制作,帮助患者增加参与感和归属感。

与患者沟通时,应尽量避免引起情绪波动的话题,保持温和友善的态度。家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对患者的情绪稳定有着重要的帮助。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可以尝试通过轻松的娱乐活动或音乐疗法等方式,帮助其放松情绪。

安排社交适度,避免过度刺激

虽然春节是合家欢聚的时刻,但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过多的社交活动可能会造成情绪上的压力。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社交活动,避免过度的聚会和应酬。家属可以与患者一起规划春节期间的日程,合理分配休息和社交的时间,确保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和放松。

在聚会时,家属可以安排安静的休息空间供患者短暂休息,以缓解社交带来的疲劳和压力。

结语

春节是一个团聚的节日,同时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来说,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通过合理的药物管理、规律的作息安排、健康的饮食习惯、持续的情感支持以及适度的社交活动,可以有效减少病情波动的风险,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春节。愿春节带给大家健康、快乐与幸福!

归家困局的温情答案

□苏富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24年对于晓辉来说是个丰收年。红尘滚滚打拼近10年,终于提拔成副科任实职,用老家的话说:实属祖坟冒了青烟。喜上加喜的是结婚五年一直没有动静,今年竟也像做梦一样当上了爸爸,完成了祖孙三辈单传的任务,即使与家乡相隔千里,晓辉仿佛也听到了父母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的声音。

眼看春节临近,晓辉满面春风的脸上泛起若隐若现的愁云。往年,小夫妻俩无牵无挂,回老家过年雷打不动。城里长大的妻子素萍跟着自己回乡下过年,大锅灶、柴火屋、泥巴路,吃喝住行很难适应。但素萍总是软言细语哄得老人很开心,晓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激不尽。

夫妻俩要想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暖暖和和,相互包容、体谅、接纳是关键。素萍出月子已有个把月,按老家的说法早已“出窝”可以走动。但要拖家带口回老家过年,千里迢迢,辗转颠簸,晓辉既担心儿子神经受到刺激影响发育,又担心素萍的身子骨经不住折腾留下病根。晓辉明白,好心情才是好身体和家庭和睦的基础。他暗自下定决心,今年过年不回老家。

怎样才能说服爸妈呢?晓辉与自己打起了太极。

双喜临门。传宗接代、光耀门楣,按老家习俗,晓辉必须得回去祭祖。可眼下状况又不能成行,更别说到时要到岳父岳母家过年,那不等于是打自己爸妈的脸吗?晓辉在心里绕来绕去,最终也没有想出好办法与爸妈开口。无奈之下,拨通了心理咨询服务热线求助。

心理咨询师的话拨开了晓辉心中的层层迷雾。总之,不能总是跟自己打太极,只在心里揣摩是没有用的,必须行动起来与爸妈沟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事就事论事。晓辉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列好沟通话术,拨通了爸妈的电话。

爸妈在视频里看到熟睡的孙子脸上还挂着笑,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晓辉告诉爸妈说:儿子能吃、能睡,还特别喜欢游泳、做操。爸妈一听这么小的宝宝还每天要按时游泳、做操,说是促进宝宝身体发育变得更加聪明,“哎哟哟”直咂嘴说:有盼头、有盼头啦!媳妇乘机挤进镜头与爸妈打招呼,说着很想爸妈,嘱咐爸妈要多保重身体,不要太劳累等暖心窝子的话,哄得婆母直抹眼泪。

晓辉见气氛烘托到其乐融融之际,随即再加一把劲,按沟通5:1的“家庭洛萨达比例”原则,把思念、担心和关心爸妈的真挚情感进行了很好的表达,然后话锋一转,自然谈到不能回家过年的事情。爸妈虽有短暂的停顿,但很快就回过神来,答应了晓辉的请求。爸妈挨着头挤在屏幕里还开心地说:那我们就把准备好的香肠、鲜羊肉、鲜猪肉、山鸡子、鸡蛋、板栗、核桃……都快递给你们。素萍娘家也近,10分钟就到,你们一起过年我们放心。

晓辉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自己认为千难万难的事情终于解决。看来,心理咨询师说得很对:遇到任何问题都要试着沟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事论事,千万不要自我设限。

爸妈还在屏幕里手舞足蹈:刷短视频看到,城里人都在抢着体验挖红薯。我们想好啦,以后过年种一大片萝卜,等孙宝回来了,玩拔萝卜,想怎么拔就怎么拔……

“断亲”现象背后的思考

□苏晓薇/广州医科大学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中,一直都强调家庭和整个族系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关系,因此要时常与本家人多多走动,维系家族亲密无间的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逐渐发现在“00后”这代人身上出现了“断亲”现象,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何谓“断亲”?其通常是指现代年轻人逐渐疏远与亲属的关系,或者懒得去和其他亲戚保持联系的行为。这种“断亲”行为在老一辈人的眼中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做法,但在年轻一代人的眼中,“断亲”现象是一种很合理的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断亲”现象?

●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亲戚关系网断裂

现如今在城市化的超级内卷生活下,人们工作的压力逐渐增加,生活的节奏也随之被带着越跑越快,让年轻的一代人没有什么喘息的时间,慢慢地也就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去维系亲戚之间的关系。

● 自我需求的觉醒与实现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新一代的年轻人思想上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浸染,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他们希望能根据自己建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不再被传统的家族思想或者期望所束缚。

● 与亲戚的沟通障碍

在不同年代成长起来的两代人,彼此之间在思想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隔阂,导致沟通常常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就懒得跟亲戚们进行沟通与交往了。

“断亲”的利弊

“断亲”有其利与弊。一方面,断绝亲戚关系有助于年轻人增强自主独立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亲戚关系网的依赖,从而促进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减少与老一辈人交往中的分歧,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保护心理健康。

然而,“断亲”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缺乏亲戚支持可能导致情感上的孤立,尤其在面临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可能感到无助。同时,亲戚间的隔阂和代沟可能加深,影响家族的和谐与理解。此外,传统文化和家族价值观的传递也会因此中断,导致下一代逐渐远离这些文化根基。

理性对待“断亲”现象

许多年轻人认为“独立”意味着完全脱离家庭,过度强调个人自由,认为与父母或亲戚的联系会限制自己的成长。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不仅是情感支持的源泉,也是心理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断裂的亲情关系可能导致孤独感、焦虑感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

此外,一些年轻人对家族文化和传统的认同感较弱,认为这些文化习惯过时,甚至成为束缚。然而,家庭和文化背景为个人提供了情感的根基和身份认同感。心理学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理论表明,家庭的支持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稳定。因此,断裂这些关系可能会导致身份认同危机,尤其是在压力大的时候,缺乏家庭支持可能让人感到更加脆弱。

尽管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确实可能需要“断亲”以避免进一步伤害或保护自己,但总体而言,“断亲”带来的弊端往往大于利。许多人可能在情绪化的决定中,夸大了“断亲”的短期益处,却忽视了长期的情感隔阂与家族关系的疏远。因此,我们不提倡盲目跟风“断亲”,而应当理性地审视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尝试通过沟通和调整,解决问题,而非轻易切断联系。

钱包的“节”后余生

□邓雅兰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总是洋溢着欢乐与团圆的氛围。然而,在这喜庆的背后,却常常伴随着一个难以启齿的现象——春节后钱包空荡荡。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节日消费文化的经济压力,更映射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生活水平提升的追求与节日消费过度、浪费并存的矛盾。

春节期间,消费压力主要源自年货采买、红包发放以及亲朋好友间的人情往来。年货的多样化、红包金额的攀升以及聚餐的奢华,无一不在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这些消费压力不仅源于物质层面的需求,更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在节日氛围的烘托下,人们往往更容易产生购物欲望、攀比心理和虚荣感,从而导致消费行为的失控。

面对春节后钱包空荡荡的情况,我们不仅要反思节日消费文化的弊端,更要从心理学角度寻找应对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

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提前规划:在春节前,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明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消费需求。通过提前规划春节消费的各项支出,制定预算,并严格执行,避免盲目跟风和冲动消费。制定购物清单,明确哪些是必需品,哪些是可选品,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在购物过程中,要增强自我控制力,面对商家的促销活动和打折信息,要冷静思考,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进行购买。

调整心态,理性看待红包:发红包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本应是表达关爱和祝福的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红包金额逐渐成为人们攀比的对象。因此,我们需要调整心态,理性看待红包的发放。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确定红包数额,不盲目攀比,避免因面子问题导致金额超出预算。同时,也可以尝试以其他方式表达关爱和祝福,如亲手制作礼物、写一封温馨的信等。

警惕网贷风险与分期陷阱:分期是网贷的一种形式,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负债的深渊。分期消费看似降低了经济压力,实则容易让人忽视消费的真正成本,导致消费观念扭曲。因此,我们应警惕网贷的风险,不提倡超前消费,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陷入债务危机。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消费和债务,确保自己的经济安全。

培养健康心理,享受节日氛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消费的季节,更是一个团圆、欢乐的时刻。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来享受节日氛围,如参加社区活动、与家人一起做年夜饭、观看春晚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情和友情,还可以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减少对物质消费的依赖。

总之,应对春节后钱包空荡荡的消费文化现象,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文化观、调整心态、增强自我控制力以及培养健康心理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且健康的节日氛围。让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重新拥有真正的快乐祥和,而不是成为经济压力的源头。

节日快乐,节后也要快乐

□李宇

春节假期在大家的翘首以盼中即将开始,然而相比于放假前的欢呼雀跃,放假后的“节后综合征”也会成为困扰不少人的问题,“不想上班”还曾一度在节后冲上热搜。除了这种心理上的排斥,人们还容易发现自己工作中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疲倦烦躁,还有一些人会产生恶心、眩晕、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虽然这并不是一种疾病,但它确实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它带来的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我们能否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呢?当然是可以的。

节后综合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假期“过得不好”。著名的资源保存理论指出,个体倾向于保存自己的资源(可简单理解为对自己生存、发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资的),资源损耗时我们便会有压力感。而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就可以分为资源消耗型(比如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资源补充型(比如家人的关爱)。假期本应是我们进行资源补充的好时机,但是研究却显示并不是所有人假期之后都报告了更低的倦怠感和疲惫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假期中个体资源是被消耗还是补充了。比如在假期里遇到了麻烦事,过节之后更加疲惫也是必然。特别是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避之不及的交际应酬或者是催婚催孕这些颇具文化特色的压力事件,对很多人来说非常消耗个体资源。此外,假期之中还持续被工作打扰,也是严重影响假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假期“过得太好”。很多人容易把假期的放松变成放纵,频繁聚会、暴饮暴食、沉醉游戏,既没有得到真正的休息,还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其实大家应该都有切身感受,这些活动虽然可能让我们在当时觉得很开心,但是之后反而容易让我们身心更加疲累。生理节律跟心理健康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证实,而无节制的假期娱乐放松会打乱我们已经形成的节律习惯,随之也带来身心反应的失调。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 多留时间给自己。给自己留时间并不是代表独处,而是用来自主支配,做些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你的假期,你值得一个好好的休息。一些人可能对各种聚会感到头痛,一些人假期里可能还不时被工作打扰,不妨也多体谅一下自己的感受,设置好生活与工作、自己与他人的边界,做好沟通、适当拒绝。

● 多做事情补资源。研究发现,有三类活动能够帮我们在假期补充资源:第一是社交,与你喜欢的、亲近的人多交流;第二是运动,特别是一些户外的活动,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第三是创造性的活动,比如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相比于假期的过度睡眠,或者天天跟手机、游戏为伴,这些事情会给你带来真正的休息。此外,还要注意减少熬夜酗酒、饮食无度这些透支身体健康的事情,有了好身体才会有好心情。

● 提前准备有规划。计划是缓解焦虑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在假期前规划好整体的工作进度,哪几天自己可以放开工作好好休息,即便是需要自己一直跟着项目,是否也只在某天的某个时段才处理它。假期结束前预留一点时间做个收尾,恢复作息、提前预热,可以帮助我们开工后更快进入状态。

总之,假期是调整身心、充电蓄能的宝贵时期,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假期、科学安排休息,才能让自己在假期后元气满满,更好地迎接工作生活的新挑战。(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