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拨开青少年儿童内心阴霾 专家们的“心灵处方”值得一看

发布时间:2023-11-14 11:26:2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何方迪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今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如何让青少年儿童更加幸福快乐?扫除他们的心灵尘埃,还需走入他们的内心。11月12日,2023亚洲教育分论坛——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临床医师、公益人士等齐聚一堂,分享身边的案例,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因,为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圆桌论坛

剖析

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严峻

学业压力是主因

临床心理学博士、大儒心理创始人、执业精神科医师徐凯文说,接诊时,很多孩子向他袒露心声,称被互联网太多负面信息干扰,导致思想、情绪、举动易出现极端情况。“这是一种精神污染。另外来自家长对学业的过高期待,加上竞争激烈的升学环境,压力持续传导给孩子,导致心理健康状况恶化。”

“你只需要好好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看来,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暴露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物质条件丰富,但依然不快乐、不幸福呢?”边玉芳提到,很多孩子周一至周五,满满当当上完一天课,下午放学,吃过晚饭后写作业到晚上10点11点甚至更晚,周末也沉浸在补习班里。“孩子无法活出快乐幸福的模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中残联副主席郑毅提到一个现象:社交孤立。我们小时候在外面和小伙伴玩耍,现在的孩子全在家学习,接受各种教育,院子里静悄悄的。“事实上玩的过程中非常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素养培养,比如规则,在你追我打中建立规则,和同伴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某个游戏。现在是人人争第一,拿不了第一怎么办?精神就容易崩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兰表示,近些年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和社会转型,某种程度上增大了民众心理压力,给当前家庭环境带来了挑战和变化。李兰归纳为五点,家庭规模持续缩小、家庭结构日渐离散、家庭养育负担增大、家庭文化受到冲击、与家庭有关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中残联副主席郑毅正在演讲

应对

携手呵护孩子心理健康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如何维护好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郑毅指出了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让学校心理服务平台、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以及儿童专科医院共同参与,协同支持,构建强大的保障网络。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四川省特级教师陈杰在谈到孩子如何从家校社获得温暖时表示,“学校不是冰冷的建筑,校园环境、活动设计、课程项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都可以让学生更加温暖和快乐,草堂小学(西区)有孩子亲手搭建的温暖小木屋、泡桐树小学有孩子们当主角的草地音乐节;对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情感的双向奔赴,尤其体现在语言和孩子的互动;对社区而言,成都正在建设暖心驿站,汇聚更多专业人士,提供策略指导,联动各方力量,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当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裂痕”时,重庆市南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薛玲玲说,高中生不太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况下需要特殊的方式,“我们学校有一门选修课:美食制作,一学期可以学做6道主食,6道小吃,学生每星期为父母亲手做一道菜,让美食扮演关系的粘合剂,表达爱、传递爱。”

“孩子存在的问题几乎全是父母问题,也就是来自家庭教育。”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副秘书长李晓云建议家长放下权威,不“以大欺小”对待孩子的教育,准确定位自己的教育职责,和孩子一同成长和进步,用真心、爱心,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封面新闻记者何方迪